基層首創 醞釀“農地新變”
土地是農民的命根,也是財富之母。如何將農村集體土地從資源轉化為資產、資本,賦予農民更多的財產權利?在十八屆三中全會和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前后,土地制度改革熱潮在各地涌動不息:農村經營性建設用地的出讓、租賃、入股及綜合開發利用;承包地經營權抵押、擔保及流轉信托、規模經營;宅基地抵押、擔保、轉讓;征地過程中讓農民獲得更多的土地增值收益……一系列帶有突破意義和借鑒意義的試驗,甚至包括一些有爭議的首創嘗試,都在拉開地權博弈的大幕,同時努力探索保障和發展農民土地分配權益的種種路徑。
權利之變:完善農地產權體系,賦予農民更多樣化的物權
“農村資源要盤活,就要通過農村產權交易平臺進入市場。交易價格可由村民與承包者商定,也可采取競價方式?!睆V東梅州市蕉嶺縣委書記溫向芳說,“最終讓農民獲得最大的收益?!?/p>
2013年11月初,蕉嶺縣成立農村產權交易中心,出臺了該省第一部《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管理辦法(試行)》,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等都在交易范圍內。
在將農村存量土地要素盤活,激發更大生產力的同時,一些土地流轉過程中帶有明顯行政色彩。半月談記者多地采訪發現,對土地流轉,不少地方都制定明確的“工作目標”。當遇到農民不愿意流轉土地給公司或大戶時,一些基層官員往往認為農民覺悟不高、宣傳力度不夠。個別省份甚至提出,“力爭到2015年,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經營面積占承包耕地50%以上”。部分專家擔心,如果操作不慎,很容易變成運動式土地流轉,反而傷害到農民的財產權益。
作為農民最重要的財產,農民住房以及“隨房而走”的宅基地究竟如何轉讓,廣受社會關注。記者調研發現,雖然目前我國政策尚未完全放開農村宅基地流轉,但是民間已經形成了一個初級的宅基地交易市場。隨著農民從“農村向城市”、“偏遠農村向近郊農村”遷移加快,自發買賣農房逐年增多,但由于沒有明確法律規定,農房存在“隱性”買賣、隨意定價、糾紛多發等現象,宅基地使用權流轉亟須破題。
浙江溫州樂清市的農房跨村“農對農”買賣可謂這一領域改革探索的先鋒。自2009年以來,樂清市在農房和宅基地確權、登記、頒證基礎上,突破“農房只能在同村社員之間買賣”限制,將買賣范圍擴大為全市農業戶口人員。這一“破冰”之舉讓農民對自己的房屋有了處置權。與一般房屋轉讓登記不同的是,樂清市農房買賣需村委會出具出賣方不止一處房產的證明,以及出賣方簽署不再申請宅基地的承諾書。
據了解,樂清市農房買賣并不改變農民原有的村集體經濟組織社員關系。“原有的社員權不變,賣房的人仍舊是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享受集體資產的分配權,買房的人仍舊是原來村集體的社員,并不因買了房就在房屋所在村集體享有社員權。”樂清市農業局黨委委員金龍坤說,這樣做有利于維持村集體成員穩定,也有利于將社員資格與農房買賣相分離,促進交易進行。
受訪農民認為,農房可以在全市“農對農”買賣,相當于給了農民選擇權,至于用不用這個權利,農民自己會權衡考慮。
據樂清住建部門統計,自農房交易改革以來,樂清全市成交農房4397件(含同村、跨村),總面積779303平方米。平均每年成交1000余套,交易秩序平穩,沒有出現農民“賣房潮”、無處可居等影響社會穩定的情況,受到農民普遍歡迎。
隨著城鎮化帶來的“拆遷收益”繼續擴大,農民對農房的“惜售”更為明顯,不少農民已經意識到自家農房升值的潛力,寧肯空置也不賣。金龍坤認為:“農民‘惜售’農房是好事,說明農民更理性,這絲毫不影響農房交易改革的重要意義?!?/p>
經營之變:“土改”創新突破現實瓶頸,讓農民獲得更多發展權
曾引起爭議的嘉興“兩分兩換”是在土地承包經營權和宅基地使用權方面較早的改革探索。自2008年開始,浙江省嘉興市開始實施“兩分兩換”試點,探索將“宅基地和承包地分開、搬遷與土地流轉分開,在依法、自愿的基礎上,以宅基地置換城鎮房產、以土地承包經營權置換社會保障”,讓農民的生產和生活資料變成“有價資產”,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解決農民的社會保障缺失問題。
“兩分兩換”通過財政和政府提供融資支撐,實現“房等人”、“流轉金等人”,讓老百姓看見實實在在的利益。嘉興市南湖區余新鎮黨委書記毛扣軍說,鎮里土地流轉每畝一年給農戶租賃費600元,租賃費每3年提升10%,租賃費按年結算。考慮到物價上漲因素,農戶也可不要錢,每畝保證600斤稻谷。宅基地可以異地置換政府統一規劃建設的聯排別墅,也可以按照“拆一還一”的政策,選擇已建成小區的公寓房,還可以按照每平方米1000元的補償直接拿現金。
通過農民住房空間置換,嘉興城鎮化推進加速,宅基地置換后騰空出來的土地可做工業用地和商業用地,保障了農民進城后的產業支持;農民土地流轉后,吸引社會資本投資現代農業,大大提高土地經營效益。試點幾年來,嘉興農村整體布局得到優化。目前試點農戶居住的布局城鎮集聚度一般都在50%以上,農村建設規劃布點大幅減少。
在承包地、宅基地流轉問題逐步獲得解決的同時,部分希望擴大規模的承包者遭遇到資金瓶頸。由于土地是從不同農戶中承包過來的,承包者不能拿到土地的承包使用經營權證,因此難以獲得銀行貸款的支持。
為此,廣東蕉嶺特別重視同步建立農村信用體系。蕉嶺縣金融工作局局長張衛告訴記者,如果信用好,農戶可在不用抵押的情況下進行信用貸款,額度是1萬至5萬元。針對需要較大數額貸款的農戶或企業,蕉嶺探索的突破口是,根據企業與農戶簽訂的合同期限,通過農村產權交易中心,給承包者頒發一個土地承包經營證?!昂贤狡诹耍恋刈C也就到期了,這就可以解決貸款難的問題?!?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