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小華 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犯罪控制與預防研究所所長
梅琨 南京市鼓樓區檢察院副檢察長
南京大學教授狄小華談手冊形成過程:訪問數個監獄,問卷調查200多名職務犯罪人員
“你對當官或升官的渴望如何?你對婚外情的渴望如何?你認同只要沒造成單位實際損失收禮就不構成犯罪嗎……”這是一本名為《公職人員職業風險、自我認知、評估和調適手冊》(以下簡稱《手冊》)里的問題。
從2013年12月起,南京市鼓樓區的公職人員將陸續收到這份特別的手冊,用于自評,并不上交測評結果。
這也是南京大學犯罪預防與控制研究所、鼓樓區紀委、檢察院聯合進行的課題研究,希望能用量化測試手段探測腐敗心理軌跡,預防職務犯罪。
手冊中的“自我評估”部分,從心態因素、潛意識等五方面設計了34道與腐敗相關問題,測試官員的認同度,認同度從低到高分5檔,分別計1到5分,得分越高意味著腐敗的風險越大。
除了測試,手冊還解讀了職務犯罪的心理變化規律和控制風險的方法。
消息一出,即遭遇了輿論對手冊問題設計直白、實際作用和研究經費的質疑。
手冊制定者對新京報記者稱,“反腐手冊”意在教育,打擊腐敗需要制度力量。
問卷調查200多名職務犯罪者
新京報:作為手冊的編著者,你做過哪些調研?
狄小華:我是從犯罪心理學的角度來調研的,帶著人前后跑了4、5個監獄,訪問了47名職務犯罪的服刑人員,又對200多名職務犯罪人員進行了問卷調查,形成了一份職務犯罪的心理調查報告,再根據這份報告形成了這本手冊。
新京報:怎么找到這些人?怎么能保證他們談的都是真心話?
狄小華:確實要有兩個前提條件,一個是我有機會接觸到這些人;二是對方愿意談。前者是鼓樓區檢察院做了很多協調工作,二是我發現也有人不愿意談,比如我接觸到4個因行賄被抓的人,兩個不愿談,當然也有配合程度很高的。
新京報:為什么有人配合程度高?
狄小華:一種是服刑以后,他覺得自己有冤屈:“我就收了一點兒,怎么沒抓別人,抓我了?”還有一種是,他希望能向我們證實,他本質上并不壞,而是面臨的誘惑多。
新京報:訪談中你最常問的問題是什么?
狄小華:從他們第一次違法,到最后一次,每一個節點是怎樣的,現在的感受,怎么看待自己的犯罪,我都會細化問。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