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劃人語
分管金融
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沒人比他們,更能洞悉中國金融改革頂層設計的傳導效應,哪怕一點點積極的信號,他們都為之歡欣雀躍。
也沒人比他們,更能體察地方金融工作騰挪空間的狹小,哪怕再難、再苦,他們都愿意去嘗試。
他們,是分管金融工作的副市長。是近5年來,地方同級領導序列中,最頻繁進行央地交流的職位。
在他們身后,是中國金融改革兩股力量的風云際會。一是事關大局的利率市場化、匯率自由化和人民幣資本項目開放的艱難推進;二是區域性金改紛紛“摸著石頭”涉水過灘。
當溫州金改最初的理想主義激情,遭遇無法逾越的政策壁壘,人們開始反思,地方金融創新到底面臨哪些困境?
金融業很強的外生性、流動性和擴張性特點,使得地方金融創新需要在全國基本制度框架內進行。也就是說,頂層設計的剛性特征,決定了自下而上的金融改革比其它任何領域都要艱難。
另一方面,金融危機以來,實體經濟的疲軟,又恰恰需要金融創新接續發展動力。溫州和泉州的改革沖動,無不是為了通過金融創新提振實體經濟。
金融業,是生產性服務業最高端的部分,對金融工作的管理,也是政府經濟工作“技術含量”要求最高的部分。
金融副市長,就是游走在頂層設計和底層設計之間的那個群體,他們渴望創新,但又倍感糾結。
“分管”金融,這一個“管”字,其中有些許無奈。自1998年末,人民銀行設立九個跨省區市分行之后,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垂直管理體制得以強化,改革初衷在于“不讓地方政府干預金融”。
而原本服務于地方中小企業的城市信用社,在做大做強的同時,搖身一變成為跨區域的城市商業銀行。對二三線城市來說,其吸儲功能已經大于金融服務功能。
城市銀行變得骨骼強健,但是中小企業的融資能力則越來越羸弱,金融監管機構為了應對反復輪回的難題,于2006、2008年開閘放水,村鎮銀行和小額貸款公司才得以破殼。
在“一行三會”和全國性金融機構均已實現垂直管理的格局下,整整15年過去了,地方政府可“管”金融機構,也就是農信社、小貸公司和融資性擔保公司。
當然,分管金融,并不能簡單等同于分管金融機構,但是,金融副市長在大的體制框架下,可以騰挪的空間、可以創新的余地著實有限。
這也是金融副市長們紛紛對三中全會《決定》關于金融改革的內容深切寄望的原因所在。
《決定》中對完善金融市場體系的論述涵蓋多個方面,包括允許具備條件的民間資本依法設立中小型銀行等金融機構,發展普惠金融,鼓勵金融創新,加快推進利率市場化等。
未來三五年,中國金融改革能否好戲連臺,不僅僅需要一個好的頂層設計,更重要的還是底層設計,改革終需尊重底層創新,回歸市場取向。
隨著地方金融機構和準金融機構的快速發展,隨著經濟轉型升級壓力的逐年遞增,如何發揮地方政府金融監管的正能量,如何破解新型城鎮化道路上的資金約束,如何釋放地方金融創新活力,這些命題都一一擺在面前。
金融副市長,他們具有哪些群體性特征?他們在想什么、做什么、為什么事情犯愁,又為什么事高興?
讓我們走近這個群體,通過他們的眼睛去觀察、去記錄地方金融創新活動中的那些高興事兒與煩心事兒。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