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農業轉型新關口
36年前,小崗村“大包干”的星星之火點燃了中國農村的激情歲月,億萬農民加入到包產到戶的行列,催生了農村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巨大變革。
36年來,傳統農業大國不僅早已解決吃飯難題,而且在新世紀取得糧食連續十年增產的奇跡,更為重要的是,它為工業化、城鎮化的飛速前進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如今,作為國之基石的農業走到了一個新的關口,面臨一次新的轉型。
就農業本身而言,生產方式已實現了從人畜作業為主向機械作業為主的歷史性跨越;家庭農場、種糧大戶、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日成規模,成為農業生產的生力軍;土地流轉加快,全國土地流轉面積已過3億畝,占家庭承包耕地面積的比重超過五分之一,開啟了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挺進的征程。
從國家大局觀察,中國已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工業化完成原始積累,步入中后期階段,新型城鎮化思路日臻成熟,規劃有序推進,農業與工業、農村與城市不再是單純的奉獻與索取,而是構建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
可以說,此次農業轉型的成敗,不僅關系到農業現代化的前途,也關系到國家現代化的未來,未來完成這一歷史性任務:
應更尊重農業規律。不同于工業化,農業生產具有季節性、周期性、地域性等特點,農業的勞動對象也不是冰冷的工業品,而是有生命的物體,不能企圖以工業化的思維和方式去改造農業,而要遵循農業自身的規律,實現土地、人力、科技等各要素的完美融合。
應更尊重市場作用。生產關系的調整總是以生產力發展為基礎,具體到農業轉型,突出表現于土地流轉、集中,在這一過程中,要讓市場發揮決定性作用,切忌揠苗助長,以行政力量主導甚至強推農業規模化,而應將主要工作放在完善財政支農、金融創新、農業保險、公共品供給等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方面,解決農民在生產中面臨的自然風險和社會風險。
應更尊重農民意愿。農民是農業生產的主體,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主要力量,無論是進城還是留守,無論是堅持小戶經營還是流轉土地,應始終以農民為主,做到自愿、自由、自發與自然,永遠不能低估農民的智慧和創造力。
歸根結底,土地經營權流轉、集中、規模經營,要與城鎮化進程和農村勞動力轉移規模相適應,與農業科技進步和生產手段改進程度相適應,與農業社會化服務水平提高相適應。
不僅如此,實現農業從傳統到現代的華麗轉身:
還需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這包括農村土地農民集體所有,這是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魂”。堅持家庭經營基礎性地位,農村集體土地應該由作為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農民家庭承包。
堅持國家糧食安全的戰略不動搖,作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解決好吃飯問題始終是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要堅持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要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堅持因地制宜、實事求是的方法論,中國是一個地域龐大的國度,從南到北,由東至西,氣候多樣,土地各異,既有適合大規模機械化的遼闊平原,也有地塊分散的丘陵山地,農情復雜。切忌一刀切、一鍋燴,要從地區實際出發,宜合則合,宜分則分。
言及于此,總結為一點即是要立足中國基本國情農情,遵循現代化規律,依靠科技支撐和創新驅動,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努力走出一條生產技術先進、經營規模適度、市場競爭力強、生態環境可持續的中國特色新型農業現代化道路。
走好這步路,下好這步棋,中國農業就有希望真正做大做強,中國農村就有希望走向繁榮興旺,中國農民就有希望過上更好的日子。(文/李紹飛)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