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改變年輕人
“為人民服務”的資格,成為最火爆的職業選擇。考取公務員的年輕人,是否如愿以償地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沉重的鐵飯碗
內容簡要:今年的公務員國考參考人數又破了個紀錄,111.7萬人。這紀錄就是個受虐狂,被破不稀罕,不被破才詭異—從1994年公務員開始招考以來,每年,都有更多人爭取“為人民服務”的機會。
今年的公務員國考參考人數又破了個紀錄,111.7萬人。這紀錄就是個受虐狂,被破不稀罕,不被破才詭異—從1994年公務員開始招考以來,每年,都有更多人爭取“為人民服務”的機會。
而111.7萬,不過是國考參考人數,現代公務員考試分為兩級,除國考,還有地方公務員考試。按照新聞報道,我們手動統計了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組織的公務員招考,2013年有464萬人報名參考。雖然參加國考和地方公務員考試的人數有交叉,但這仍然是一個非常龐大的數字。
可以參照的一個數字,是2013年大學畢業生數量:699萬。
不過,在冷冰冰的逐年上揚的統計數字之外,還有人們鮮活的記憶,與之佐證,甚至與之相反。
2000年我大學畢業時,全班幾乎沒有一個人去考公務員。道理倒是很簡單,自打1990年代中期都市報興起后,中國的新聞業出現了一個黃金時代。我們畢業那會兒,趕上了這黃金時代的尾巴。我們學的是新聞,新聞業正火爆,不好好地做記者這份很有前途的職業,考什么公務員啊。
而且,在我們少年時代,正值國退民進,當時沒有“公務員”的概念,統稱為國家工作人員。那時候,羸弱的國有企業被甩了出去,企業里的國家干部也難以自保,甚至連政府工作人員,也成批次地跟著下海潮,沖出體制外。
往日的印象太過鮮明,當公務員,對于1970年代甚至1980年代初出生的很多人而言,是一個可笑的選擇。人們不再相信“鐵飯碗”,這碗飯缺油少鹽,而且容易被賜飯者一腳踢翻。
那時候,最好的工作是外企,是正蓬勃而起的民營企業,是新聞業,這種雖不出體制,但運行規則、薪酬待遇完全市場化的機構。
所謂“民進”,不只是民營經濟的興起,更是民心的興起,權利意識的覺醒,是人們能夠用自己的能力,扼住命運咽喉的進步。人們不相信飯碗,也不相信飯票,相信用市場的力量、自己的能力,來大快朵頤。
那個時代,沒有人談“中國夢”,但對一個個個人而言,無疑是夢想最燦爛的開始。
不知不覺中,歷史的車輪在拐角處拐了個彎,國進民退帶來的,不只是經濟界的動蕩,更是人心的動蕩。上升機會的狹窄、社會帶給人們的不安感,讓年輕人在職業選擇上開始發生巨大的變化。隨著公務員待遇的穩定提高,“鐵飯碗”開始閃耀動人的土豪金光芒。
逢進必考的公務員改革,確實打破了用人唯親的怪圈,但卻圈走了更多人才和創造力。公務員考試,已經取代了高考,成為年輕人改變命運的最佳路徑,并越發接近古代社會的科舉,“學成文武藝,貨賣帝王家”的心態變形萌發。
對于那些真正希望服務公眾、改變社會而參考公務員的的年輕人而言,更多追求穩定的同行者,也擾亂了他們步點,增加了他們實現理想的難度。
可能不會有一個科學的考量,來清晰地核算,希望成為公務員的年輕人比例是多少才合理。但如果人人都想當公務員,誰來直接創造社會價值呢?
20多年前,打破“鐵飯碗”也打破了讓社會進步停滯的枷鎖;現在,在凝滯的社會徹底成型前,或需要釋放更多的空間,在“為人民服務的公務員”和直接創造社會價值者之間,找到一個最佳比例。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