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畫
受困于農業“非稅”“非政績”的產業特征,部分農業主產區抓農業生產的積極性普遍不高,陷入“背著包袱抓農業,抓完農業包袱重”的尷尬,農業干部穩糧“心難安”。如何充分調動農業主產區抓農業的積極性?
“農業縣如果發展了10多年還是農業縣,說明領導能力不行”
“糧食連年豐收,GDP和財政收入卻不見增長。數據顯不出,領導看不到?!边@是半月談記者在多個糧食主產區聽到農業干部的普遍“心結”。陜西省華縣副縣長王強國說,該縣4億元的地方財政收入連給1.4萬名財政供養人員發工資都不夠,而農業每年能產生的稅收占比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當地一些基層干部無奈地表示:“依靠上級撥款的單一資金渠道,遠遠不能滿足糧食主產區建設的需要。維持‘吃飯’尚且需要‘化緣’,哪里有錢搞建設?”
在財力捉襟見肘的同時,由于對經濟的拉動效益和對GDP增長的貢獻率低,在部分傳統農區,農業部門淪為事實上的“二線部門”。在各地“招商引資打頭、資金項目掛帥”的發展思路下,領導對農業不夠重視、施政重點不在農業的現象普遍存在,農業大縣急于甩掉“農帽”的沖動難以遏制。
“雖然是糧食主產省,可現在許多干部是‘談工業大半天、談招商大半天、談拆遷大半天,談農業只需一支煙’,一些地方主要領導的心思根本不在農業上?!敝胁磕臣Z食主產省份農業廳負責同志痛心地說。
“農業是無稅產業,地方政府不可能投入太多資金去發展農業。”江西省一設區市農業局局長透露,“各級地方政府沉迷于工業化和城鎮化,這兩項可以產生巨量GDP和稅收,但普遍輕視農業現代化,因為農業既不產生稅收也不出政績。現在有種說法,‘一個農業縣如果10年后還是農業縣,說明領導能力不行,是經濟落后和財政窮困的代名詞。’”
華中師范大學中國農村問題研究中心教授賀東航表示,當前農業發展存在典型的“中央惠農、地方不顧農”現象,惠農支農成了中央的事。各地普遍推行注重經濟總量的考核標準,農業大縣無翻身之日,極大地挫傷了干部的積極性,越來越多的三農干部“人心思走”,努力流向工業大縣。
記者了解到,農業的“隱性產業”特征造成一些地方農業干部“被邊緣化”趨勢愈發明顯?!稗r業干部吃不開,你看有幾個農業局長被提拔了?干部一旦被調整到農業部門,基本上意味著退出了領導的視野?!痹诓稍L時,多位農口干部都對記者吐露了這樣的心聲。
“背著包袱抓農業,抓了農業包袱重”
由于農業較少創造稅收,這些地方普遍產業結構單一、財力緊張、發展速度緩慢,陷入“越抓農業越窮、越窮越無力抓農業”的尷尬,農業扶貧開發中的“馬太效應”愈發明顯?!八蟹N糧大縣一定是財政窮縣,這些地方是‘背著包袱抓農業,抓了農業又背包袱’?!眹鴦赵喊l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韓俊說。
記者在中西部多個糧食主產省的田間地頭看到,一些建于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機井、渠道等仍在使用。當地干部反映,地方愿意改造農田水利設施,但苦于沒有配套資金。“哪里有錢配套呀!飲水安全工程需要市里配套四五百萬元,現在都是工程隊墊錢干活。”河南省濮陽縣慶祖鎮西辛莊黨支部書記李連成說。
“小農水項目、清潔工程、新農村建設、病險水庫治理,20多個項目都要市縣兩級財政配套,資金壓力很大?!苯饕晃坏厥胸斦重撠熑苏f,以能繁母豬補貼為例,要求各縣市配套1000多萬元,配套比例為20%,“我們的生豬大量外輸平抑肉價,為國家作貢獻,但本地因為養豬污染了環境,又沒有體現應有價值,也沒有稅收,還要自己補貼,這公平嗎?”
陜西省渭南市財政局副局長辛香娥說,國家發展農業本應是“有多少錢辦多少事”,但普遍存在的配套卻讓糧食主產區陷入發展困境。“現在是哪里有能力配套,項目就往哪里去。凡是不搞農業的地方都能拿到項目,窮地方反而因為配套不起而拿不到惠農資金,有些項目明明知道很好,但因沒錢也只能擱置下來。”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