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是中國電影票房“奇跡”涌現的一年,從《中國合伙人》5.38億票房,到《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7.17億票房,再到《西游·降魔篇》12.4億票房……還未到年終節點,票房就已經輕松邁入200億大關。中國日益增長的文化消費需求和爆發式增長的銀幕數量,支撐了票房數據的歷次刷新,而在這背后,中國房地產,尤其是商業地產的規模擴張成為電影市場增長的直接推動力。
銀幕數“大爆炸”
2003年,全國主流院線僅有銀幕1923塊。截至今年12月初,全國已擁有近1.8萬塊銀幕。
根據民間票房統計機構“電影票房貼吧”的數據顯示,截至12月8日,內地2013年度票房正式突破200億元大關,成為中國電影史上的一個里程碑事件。一些業內人士預計,2013年全年票房或將超過220億元。
數據顯示,去年中國內地電影票房為166億元。
相比“突破100億票房”用時16年,中國電影票房從100億翻番到200億,僅用了3年時間。而從上世紀90年代后期到2003年之前,中國電影的年票房規模一直在10億元左右徘徊,最低谷的1999年,總票房僅8.1億元。
為何中國內地電影票房近三年會高增?數據顯示,高增的原因并不是上座率的提升。據媒體報道,12月初舉行的中國電影家協會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透露出的信息顯示,2013年全國電影院平均上座率僅為15%。
實際上,票房規模加速增長的最大因素是銀幕數的“大爆炸”。12月初,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副局長童剛在上述會議上表示,截至11月25日,今年全國城市影院新增銀幕4500多塊,銀幕總數已達1.76萬塊。
目前旗下擁有1763塊銀幕的大地院線總經理方斌對新京報記者表示,“2003年,全國主流院線僅有影院1140家,銀幕1923塊;但截至今年12月初,全國影院已經超過3000家,擁有近1.8萬塊銀幕。”
方斌認為,從傳統的膠片放映向數字放映的轉變大大降低了影院設立的門檻。這也加速了影院數量和銀幕數量的擴張,從而直接推動了電影票房的增長。
在方斌看來,2010年是電影院和銀幕數開始大幅增長的一個重要分水嶺。當年1月4日在中國上映的一部迄今仍雄踞國內影片票房榜首的《阿凡達》所引起的觀影熱潮和一票難求讓行業大佬們看到了中國電影市場的票房機會,加之國際金融危機之后流動性資本急于尋求具有成長機會的行業落腳,最終促成了后來雨后春筍般的影院建設潮。
商業地產高增帶動院線建設
近年來商業地產的大力突破是院線票房連年增長的直接推動力。
如果將過去十年電影票房增長曲線與同期中國商業地產銷售數據增長曲線作一對比,其走勢在某種程度上具有一定的吻合性。
新京報記者梳理統計局近10年來公布的商業營業用房銷售額數據發現,2003年全年,我國商業地產銷售額僅為1007.76億元;到2005年,商業地產銷售突破2000億元,達到2085億元。從2008年開始,商業地產連續三年“大躍進”,截至2012年底,商業地產銷售額達到6999.57億元,為2008年的三倍。
從今年初到10月份,商業營業用房銷售額已經達到5822.56億元。全年有望突破7000億大關。
對此,中央財經大學文化經濟研究院院長魏鵬舉認為,從電影與商業地產兩個行業的需求和階段性特征來看,兩者之間確實存在一定的相關性和契合性。
“首先,電影票房的增長實際上反映的是文化消費的增長。而商業地產作為吃喝玩樂等消費的載體,也體現的是改善性和幸福性消費。”魏鵬舉表示,從產業發展的特征來看,過去十年是電影產業的快速發展時期,而與此同時也是中國房地產快速發展的一個階段。
道略文化產業研究中心咨詢總監毛修炳也認為,近年來商業地產的大力突破是院線票房連年增長的直接推動力。“商業地產包含了零售、餐飲、娛樂等商業業態,而電影消費本身又非常符合這種消費特征,與此同時,電影院能給商業地產帶來源源不斷的客流。這也是一些商業地產選擇跟院線合作甚至參與院線建設的重要原因。”
近十年商業地產施工面積的變化情況也印證了上述觀點。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03年底,商業地產施工面積為14564.33萬平方米;而截至今年10月份,商業地產施工面積為73902.97萬平方米。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