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院士曹文宣談長江生態系統
為了一些經濟利益,把國家的水域資源破壞掉,這是非常嚴重的問題
在今天的中國,水利工程專家同生態專家似乎已經成了天然的“敵人”。2013年有關“長江生態系統崩潰”的問題,再次引發了這種對峙。
長江,作為中國和亞洲第一大河,哺育了中華民族。而對長江的開發也在近年達到高峰——除了三峽、南水北調等大型工程,它還直接體現在金沙江等上游梯級開發問題上。
《瞭望東方周刊》日前就長江生態問題專訪了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曹文宣。他是目前中國資歷最老的長江生態系統專家之一,也是長江10年休漁的主要提倡者。這一政策被認為是保護長江生態的最后一次機會。
曹文宣在此次專訪中列舉了近年來為保護長江生態而進行的一系列努力,但他評價“效果都不是很大”,具體表現在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白鰭豚已經“功能性絕滅”,另一種一級保護動物白鱘已經10年不見蹤影。
此外,二級保護動物長江江豚種群數量也急劇減少:從2006年的1800頭減少到2012年的1040頭,瀕危程度加劇。
在他看來,如何平衡不同利益群體的訴求,乃是解決長江生態問題的真正要點。
江湖關系受極大影響
《瞭望東方周刊》:最近有一種說法,就是長江生態系統已瀕臨崩潰,您如何看這個問題?
曹文宣:現在長江水系的生態系統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包括三峽工程對長江水域生態還是產生了不小的影響。
一般來說,當前影響生態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是酷漁濫捕,“迷魂陣”、電捕等漁具漁法對魚類資源的危害程度遠遠超過海洋中的“絕戶網”。其他因素還包括水利水電工程建設、江湖阻隔、圍湖造田、工礦廢水排放、農業面源污染,等等。大壩對生態環境的改變是不可逆的,長江上游水電梯級開發將對長江生態系統產生疊加影響,它未來對長江的生態系統、生物生存的影響,現在還不能預見。
1989年寫三峽水利工程環境影響報告書的時候,我們就預測,三峽水庫建成以后,將導致長江水溫、洪水過程等水文特征改變。“四大家魚”(青魚、草魚、鰱魚、鳙魚)的繁殖期將會延后,其產卵期由原來的4月底5月初推遲到了現在的5月下旬;中華鱘原來是10月下旬至11月初開始產卵,現在已經推遲到了11月下旬。
產卵時間延后,水中浮游生物、水草等魚類餌料都會發生變化,生態因子發生變化,對魚苗的成長有很大影響,對物種的延續不利,這個問題非常嚴重。
以金沙江為例,現在呈梯級開發態勢,下游溪洛渡等4個水電站都是很高的大壩,有的高達200多米。金沙江上游規劃了13個水電站,中游已經建成、規劃中、在建的水電站共有10個。
受東亞季風的影響,長江上游豐水期、枯水期的徑流量差異很大,有些河谷地區水位差達20余米。上游水電站梯級開發的形式,改變了河流水域生態。河水由激流變成緩流,改變水流的流速、流態等水文特征的同時,也改變了徑流的時空分布格局,影響了該流域特有魚類的生存。
具體來說,長江上游有很多魚類都適宜在急流環境中生活,這些魚類在不深的河灘里以吃底棲生物為食。大壩建成后,流速變緩,河水變深,光照不足、泥沙沉積致使大量底棲生物不能生長,也就不能為魚類提供足夠的食物,對長江上游120多種特有魚類的生存產生極大影響。
如果金沙江、雅礱江、大渡河、岷江等河流在修建水電站的時候少建兩個大壩,在不建壩江段的河流及其支流一起設立保護區,就可以保護很多魚類、很多物種。
但是,這種設想現在來看更困難了,都在搶地盤。例如,金沙江中游在建的金沙、銀江水電站,并沒有列入長江流域水電規劃,是攀枝花地方政府在建設,這是不對的。這兩個非規劃水電站的修建,很可能使圓口銅魚最后一塊棲息繁殖地消失殆盡。
三峽大壩建成以后,水庫回水區達600多公里,一直上溯到重慶上面的小南海,像圓口銅魚、巖原鯉這些很難在靜水里生存的特有魚類的生存,就受到了嚴峻挑戰。
隨著氣候變化,水量是減少的,冰川萎縮、凍土退化、凍土儲水能力降低;同時,修建大壩后,水庫水面面積增大,蒸發量明顯增加。比如溪洛渡、向家壩建成后,當地河流徑流量減少了3%。
三峽宜昌水文站數據顯示,近年平均徑流量和三峽水電站建成前相比,減少了500多億立方米的水量。長江徑流量的減少會導致鄱陽湖、洞庭湖枯水期提前,枯水期水位更低,當地的航運、灌溉都會遇到問題。
南水北調連鎖反應
《瞭望東方周刊》:長江水利開發并非從三峽開始,過去的工程影響如何?
曹文宣:上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論證葛洲壩影響的時候,主要是對中華鱘的阻隔。
而三峽大壩的建成,對長江生態系統的影響體現在多方面。從三峽大壩泄水閘下泄的家魚苗95%是死魚。
泥沙方面,現在超過70%的泥沙沉積在三峽庫區,下來的是清水。清水也不一定都是好事,因為泥沙可以吸附很多污染物,沒有泥沙就無法吸附污染物了,河流污染就加重了。
再者,由于清水的沖刷,荊江河段河床沖深,造成長江水位下降。城陵磯水位降到23米的時候,洞庭湖的水就都排光了,湖泊提前進入枯水期。
另外,沿岸碼頭也要重新修建。對于水域生態來說,很多江心洲被沖刷減小了。長江入海口的崇明島、長興島受清水沖刷的影響,岸線也不斷退縮。還有,對長江堤壩的沖刷。
《瞭望東方周刊》:三峽工程完工后,長江流域最大的水利工程就是南水北調,您如何看它的影響?
曹文宣:漢江上游地區的跨流域調水要把漢江三分之一的水量調往北方地區。除了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一期,還有“引漢濟渭”工程,所以漢江中下游的水量就減少很多,枯水季節特別是一二月份,長江水可能就會倒灌進漢江。
按照規劃,漢江的梯級水庫一直修建到襄樊。與此同時,上游支流污染嚴重的唐白河注入漢江,伴隨著漢江中下游流水不暢,將會使漢江中下游富營養化,藻類大量生長,出現水華,使漢口水廠的水源受到威脅。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決定實施“引江濟漢”,把長江水從沙市調到興隆。
“引江濟漢”實施以后,必定會影響洞庭湖。所以洞庭湖提出來要在岳陽修建水閘,把水攔起來,否則洞庭湖的枯水期會大大提前。
南水北調西線對長江上游的生態環境影響會更大。相對而言,長江上游的生態系統更為脆弱,調水源區的生產、生活都會受到影響,需要慎重對待。
從未來看,南水北調中線二期還很難說。陜西省“引漢濟渭”也調走不少水,現在漢江的水不多了。湖北省也會力爭保護漢江。而單就南水北調東線工程來說,對長江的影響不是那么明顯。主要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影響大。
《瞭望東方周刊》:長江沿岸地區生活污水、工業生產污水的排放,狀況是怎樣的?
曹文宣:現在,國家非常重視污水處理,建設了很多污水處理廠。但是日常污水的處理需要耗費大量的電,有些地方沒有足夠運轉經費,只是在領導來檢查的時候象征性運轉。
長江的污染問題集中體現在岸邊污染帶。總體來說,長江的污水污染還在可控的范圍,原因就在于它是沿線城市的飲用水源。不過,飲水安全問題不容小覷,要對有毒污染物嚴加控制。舉個例子,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湖北沙市農藥廠的長江排污口旁邊豎了一個牌子,上面寫著“兩公里范圍內,禁止人畜飲用”,但是路過的魚類不知道這里的水質,不少經過的魚類在這里就被毒死了。
在應對飲水污染方面,我們應該著手準備戰備水源,將一些湖泊水庫的生態修復提上日程,保持水質清潔,我曾建議把梁子湖作為武漢市的戰備水源。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