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準扶貧大方向
按照中央新的2300元扶貧標準,全國貧困人口數量增加到1億人左右,這些貧困人口,大都分布在深山區、石山區、高寒山區和少數民族聚居區,自然條件惡劣,扶貧開發成本很高。
這一扶貧攻堅最難啃的“硬骨頭”,已被劃分為14個連片特困地區:六盤山區、秦巴山區、武陵山區、烏蒙山區、滇桂黔石漠化區、滇西邊境山區、大興安嶺南麓山區、燕山—太行山區、呂梁山區、大別山區、羅霄山區和西藏、四省(青海、四川、云南、甘肅)藏族聚居區、新疆南疆三地州。
自2011年11月《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確定這一策略以來,已近兩年;距離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還有7年。
時間緊迫,14個連片特困地區能否整體脫貧,并和其他地區同步進入小康社會?
兩年來,國家著力在連片特困地區加大在教育、衛生、文化、就業、社會保障等民生方面的支持力度,培育壯大特色優勢產業,加快區域性重要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加強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著力解決制約發展的瓶頸問題,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從根本上改變這些地區的落后面貌。
但問題也在逐漸顯現。“輸血”式扶貧仍需加快向“造血”式扶貧轉變;專業扶貧資金少、行業扶貧資金散、社會扶貧資金弱的問題現實存在;省際交界欠發達地區之間的協調機制仍相對滯后……
行百里者半九十。到2020年,能不能啃下連片特困地區這塊硬骨頭,“穩定實現扶貧對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住房”的美好圖景能否展現在國人面前,不僅考驗著各地的執行能力、協調能力,也考驗著各地能否在新綱要的落實過程中,既堅持貫徹,又能夠及時有效地解決出現的問題,調整偏離的方向。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