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2.5“落網”
10月28日,國家衛計委發布消息,支持開展空氣污染(霧霾)人群健康影響監測。這意味著P M2 .5在進入公眾討論空間近兩年后,要接受更科學更嚴密的“監視”。去年2月啟用的空氣質量新國標將其納為監測對象,現在,它又正式進入我國的大氣監測系統和死因及門診監測的合流地帶。
全民公敵
細顆粒物PM 2.5,直徑小于2.5微米的顆粒物,早已“惡名昭著”。它的比表面積(指多孔固體物質單位質量所具有的表面積)大,易于富集空氣中的有毒有害物質,隨著呼吸甚至會進入人體肺泡或血液循環系統,是大氣環境中化學組成最復雜,危害最大的污染物之一。
美國環保局早在1997年新增了關于PM 2.5的標準,規定年均值為15微克/立方米,日均值為65微克/立方米,世界衛生組織在2006年提出的《全球空氣質量指導值》也提出PM 2.5的指導值和階段目標,推薦年均值為10微克/立方米,日均值為65微克/立方米。
有研究者采用美國航空航天總署衛星氣溶膠厚度反演地面PM 2.5濃度,發現我國四大城市群(京津唐、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成渝)2001-2001年期間PM 2.5年平均濃度均超過50微克/立方米,而歐美發達國家普遍低于15微克/立方米。
2011年下半年,因為美國大使館的監測和公布,PM 2.5在國內民間漸受注目。人們第一次如此認真地審視進入肺部的空氣,“爆表”的日子,讓他們憂心于體內有毒的“不速之客”。
在大規模的霧霾和PM 2.5數據零星發布持續近兩年后,我國去年開始發布74個城市、496個監測點的實時PM 2.5濃度數據,揭開了覆蓋PM 2.5的“遮光板”。
不過,關于城市大氣污染和人群健康風險評估的研究,仍然不足。已發表的論文大多只單純對污染物進行分析和評價,并不涉及人群患病資料。缺乏長期跟蹤的相關研究數據,成為研究者們的攔路虎。
研究大氣污染的長期健康影響需跟蹤大量的人群,也稱為隊列研究,通常需要跟蹤十年以上。在我國,至今僅有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開展了一次回顧性隊列研究。目前的研究集中于大氣污染物的短期健康危害。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