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服務已成為中國服務貿易最大的赤字來源
“中國制造”優勢漸失、臨危轉型之際,備受關注的“中國服務”,近日再報隱憂。
9月27日,來自國家外匯管理局的數據顯示,上半年中國服務貿易逆差551億美元,這是“中國服務”赤字連續第三個季度快速上漲,赤字規模已經與2011年全年水平相當。
所謂服務貿易,即服務以及服務產品的進出口,包括運輸、旅游、通信、建筑、保險、金融等等。發展服務業已成為中國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戰略重點,而服務貿易作為跨境的服務業,日益成為中國轉變經濟與外貿發展方式的著眼點與風向標。
然而中國服務貿易在總量增長的同時,逆差持續擴大,如果坐視服務赤字進一步攀升,不但中國商品貿易所積累的順差將被吞噬,中國經濟結構調整、發展現代服務業的戰略轉型也可能成為一紙空談。
旅游成服務貿易最大赤字來源
2013年上半年,中國在旅游、運輸等傳統服務貿易項下逆差進一步惡化,拖累了“中國服務”的整體表現。
10月1日,時值中國國慶長假,從韓國仁川到德國法蘭克福,從加拿大多倫多到澳大利亞悉尼,從南非開普敦到巴西里約熱內盧,世界各地為接待紛至沓來的中國游客,一片忙碌。清晨,美國紐約帝國大廈檢票處門前,中國旅行團已經排起了長長的隊伍。
來自北京的游客趙小姐對記者表示,“除帝國大廈,旅行社還安排了參觀華爾街,乘船游覽自由女神像。”如趙小姐一般,眾多中國游客在境外所產生的消費,積累在中國國際收支平衡表上,形成了“中國服務”的巨大逆差。
國家外匯管理局數據顯示,2013年上半年,中國旅游服務逆差達357億美元,同比攀升64%,成為中國服務貿易最大的赤字來源。
作為服務業的重要支柱,中國旅游業貿易逆差之所以快速激增,記者采訪的數位業內人士表示,在于中國游客出境游快速增長的同時,中國旅游業的國際化進程明顯滯后,換言之,“錢都讓國外旅行社賺走了”。
以中國旅行社為例,今年前三季度,公司出境游業務實現了兩位數增長,然而中旅總社北京公司營銷總部總經理李兵輝告訴記者,目前公司出境游利潤率尚不足10%,境外許多國家及地區都有明確規定,地接社必須為當地旅行社,這意味著中國旅行社開展出境游業務,必須在當地注冊成立分公司,否則就要與當地旅行社合作,使其充當地接社的角色。
為適應這一要求,中旅的跨國機構網絡布局已經開始,美中旅、加中旅等分公司相繼成立,然而對于中國兩萬余家旅行社,特別是中小旅行社而言,沒有國際分支機構,則很難分得中國出境游的“蛋糕”,與境外本地地接社的捆綁式合作,使中國旅游業貿易逆差不斷攀升。與“中國制造”外需下滑不同,“中國服務”常常面臨有市場、無生意的尷尬境遇。
上半年,同樣的故事發生在中國運輸業。數據顯示,1—6月中國商品進出口同比增長8.6%,而與此同時,中國運輸服務出口增長幾乎為零。就在商品進出口增長帶動國際運輸需求快速增加的同時,中國物流企業卻因國際化滯后而錯失訂單,多數新增服務訂單被境外企業爭得,這在國際收支表中,表現為中國運輸服務進口增長,赤字增加。
僅上半年,我國運輸業服務貿易赤字增長達263億美元,僅次于旅游業。中國國際貨運代理協會負責人對記者表示,目前中國貨代企業有能力在海外投資建設港口、機場、倉儲設施的尚在少數,這使得中國貨代企業很難承接食品類、鮮活產品、大宗商品等貨運訂單,對于存在這類運輸需求的企業,將訂單交予境外公司,“進口”境外公司運輸服務,成為唯一選擇。短期內,中國運輸業服務進口大于出口的趨勢很難改變。
數據顯示,今年1—6月份,中國服務貿易項下赤字新增551億美元,若赤字增速不減,今年年底,“中國服務”赤字將在有數據統計以來,第一次站上千億美元大關。多位外貿專業人士向記者表示,下半年中國服務貿易逆差回落可能性不大。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近期講話中表示,必須在著力擴大服務貿易規模的同時,促進服務貿易進出口均衡發展。據悉,相關政府部門不久前已開始深入各省份調研,尋求進一步促進服務貿易出口之策,促進服務貿易收支平衡。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