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中學2012屆高中畢業生合影。
在有的中學校長們看來,衡中“像黑洞一樣”吸納全省甚至省外優秀生源,“站起衡中一個,倒下一片”。 (衡水中學網站圖/圖)
衡中校門街道邊,今年考入北大清華的104名學生頭像一字排開。街道不夠長,考入港大和新加坡國立大學的77名學生沒能露臉。
衡水的GDP長年徘徊河北末三位,但衡中撐起了“教育名城”的所有名聲。放假時校門口停駐近4000輛小車,十年中接待訪問人數17萬,如今參觀須交600元會務費。
學校實行“無死角管理”,從早上5點半到晚上10點10分,時間安排具體到分鐘。成績、德行、衛生全部納入“量化管理”,包括“男女生頻繁交往”、發呆、吃零食等都屬扣分范疇。
衡中“像黑洞一樣”吸納全省優秀生源,河北高考漸成獨唱。2013年高考衡中獨占清華北大招生人數的80%、全省600分以上考生的五分之一。在河北“衡中沒有對手”。
“衡水中學擴建工作是全市人民關心的一件大事,必須看大、看急、看重”,全衡水所涉及部門、單位都必須密切配合。衡中背后,是衡水全市乃至河北全省的教育資源集中。
完全可以把衡水中學當做一家工廠來看待。流水線從每天清晨5:30開始運作,到每晚上22:10關機停工,其間的每一分鐘都被精確管理。拿著衡水中學的作息時間表,你看不到哪怕一分鐘,是留給學生們自由支配的。
現代企業的流水線終于被無縫移植到中學教育當中。教師們仿佛是往電路板上焊接元件的女工——喜歡招聘女老師是衡水中學的一個傳統,因為“好管理”——她們在規定的時間點上,嫻熟地把語文、英語、數學等科目考試所需要的知識,焊接到這些十六七歲孩子的大腦里。這個工廠的產品,便是每年6月份的高考升學率。
整個河北省的初中,都是衡水中學的原材料供應商。盡管惡評不斷,當地政府也多次出臺政策限制跨區域掠奪優秀生源,但衡水中學仍能輕松從全省甚至從北京遴選優秀生源。
在這所超級中學的“英才街”上,2013年104位考入清華北大學生的頭像貼畫從街口一字排開,一直延伸到校門口。
300米的小街顯然不夠長,考入香港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等國際名校的77名學生甚至都沒能一一露臉。
在這300米的小街上,可以看到教育的理念和榮耀被層層削減后剩下的東西:考試,考更好高校以及最好的高校。
英才街熱鬧的背后,2013年河北省高考幾乎是衡水中學的獨奏表演,不僅囊括了河北省文理科狀元,文理600分以上的考生也超過全省的五分之一??既肭迦A北大的104人使得衡水中學獨占兩校河北招生人數的80%,并成為河北自新中國成立以后首個兩校錄取學生過百的中學。
這已經是衡水中學連續第14年在河北省高考中奪魁,在全國15000余所中學里再添傳奇。而在民間,衡水中學被追捧為“超級中學”之上“神一樣的學?!?。
中國恢復高考36年,在基礎教育層面則是逐漸擺脫“農村包圍城市”,資源向城市傾斜的歷史過程。在此基礎上形成的“超級中學”現象,在屢創應試神話的同時,更加劇了資源失衡和教育不公。因而在落后地區眼中,“超級中學”被形容為一個個超級“黑洞”。
衡水中學則是一個例外。和大城市超級中學若干分庭抗禮不同,衡水中學在整個河北沒有對手,且像一個反向“黑洞”般將石家莊乃至北京的優秀學生盡收門下。衡水這個經濟省內倒數、曾經貧瘠的鹽堿地也因這所學校而成為盛名遠播的“教育名城”。
一直以來,圍繞衡水中學的質疑和獲得的成績一樣巨大。作為落后地區基礎教育一次難得的“逆襲”,以半軍事化管理、績效量化等現代公司管理手段為特點的“衡水模式”在國內迅速傳播并被爭相仿效,一邊被捧作濟世良藥,一邊又被斥為應試教育的復辟和濫觴。
如今,出身小城的衡水中學已經站到了當地“教育生態鏈”的頂端,并繼續扮演著掠奪者的角色,令那些同樣是落后地區的基礎教育“雪上加霜”。衡水中學帶來的爭論還遠未休止。正如《人民日報》在2013年7月一篇文章的標題——衡水中學:沒對手有隱憂。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