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北京、廣西、山東、四川等地發生多起精神病人傷人事件,引起社會熱議。但人們的關注更多停留在“精神病人”的字眼上,有人甚至從心理上更加排斥精神病患者。
據估算,我國有1600萬名重性精神病患者。不管從疾病康復還是社會負擔角度來看,精神病患者都需要融入社會,被常人接納和包容,從根本上避免類似事件發生。然而,社會的排斥,讓徘徊在孤獨世界的精神病患者無所適從,難覓歸宿。
難入院,難回家
——不承認有病,花費數年時間終于入院;進了醫院,往往被拒絕回家
坐在記者面前的汪阿姨,雖已71歲,但頭發不白,眼睛明亮,渾身透著一股堅強的勁兒。她是北大第六醫院綠絲帶志愿協會一名志愿者,也是一名精神病患者的母親。
汪阿姨兒子患病22年,首次發現是1991年,正上高二。一開始家人都不敢面對,直到1997年,兒子開始陸續住院治療,先后住院3次。在汪阿姨看來,每次住院都是一次驚心動魄的經歷。
2010年一天,汪阿姨給已經上班的兒子打電話,電話不接,發信息不回。汪阿姨繼而發現,兒子在網上攻擊別人,還寫了遺囑放到網上。她知道兒子病又犯了,趕緊和老伴趕到兒子的住處,敲了半天門始終不開。兩人屏聲靜氣在門外聽了半天,直到里面傳來一聲咳嗽才松一口氣:“兒子還活著。”
這之后,兩人分工,老伴繼續聽屋里動靜,汪阿姨去派出所求民警出警送兒子去醫院。一開始民警不搭理,汪阿姨連續去了一個星期,民警終于被感動了。可是,老伴也被兒子告到了派出所,兒子認為自己沒病,家人在害他。
終于,在兒子上班的時候,老兩口和民警以及居委會六七名工作人員,帶著繩子等工具,把兒子從單位喊了出來,直奔醫院,住上了加床。這一住就住了70天,要不是礙于經濟負擔,老兩口不想讓兒子出院,“就想讓他一直住下去”,回到家“太折磨人了”。
從發病到住院歷經數年時間,住院要靠押送才能成功實施,這也是大多數重性精神病患者家庭的體驗。
然而,許多患者到了醫院,也常常住不進去,主要原因是醫院床位周轉期長。一名女子為讓姐姐住院,請了6個人,每個人給500元,把姐姐送到醫院,但是沒有床位,女子在門診大廳給汪阿姨跪下,希望她這個志愿者能幫上忙。記者查閱《2011中國衛生統計年鑒》發現,精神病醫院出院者平均住院日53.9天,幾乎是各科住院患者中最長的。
患者一旦住進醫院,大多數家庭像汪阿姨一樣,不想讓患者出院。今年海淀區精神衛生防治院對300名住院患者進行調查,其中150多人符合出院條件;召開家屬座談會卻發現,家屬全都堅決反對患者出院。最長的患者已住了20多年。有的由于父母身故,兄弟姐妹各自成家,有的父母年事已高,無法照顧,還有些家庭寧愿承擔費用也不愿意患者出院,害怕病情出現波動。
被禁錮,被歧視
——有的被家人百般藏匿,甚至捆綁、鎖在籠子里。即使是康復者,婚戀、就業也困難重重
3年前,山東泰安市東平縣農村的司大叔給記者打來電話,講述了女兒患精神病的情況。他女兒18歲時外出打工,沒多久受到挫折回家,開始發病,經常揮舞著刀子跑到村口。幾次三番后,司大叔把她鎖在家里,老伴專門看著她。這一關就是11年。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