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敢這么跟你說,像GSK(即葛蘭素史克——編者注)中國這樣的行為在醫(yī)藥行業(yè)一抓一大把。”一位曾經有著多年醫(yī)藥銷售管理工作經驗的專業(yè)人士張萍(化名)對《中國經濟周刊》說,“在這個行業(yè)里,別人都給,就你不給,你咋生存?別人都拿,就你不拿,你不成另類了?”
“大家都會找旅行社幫忙資金周轉”
“藥企行賄,那是行業(yè)內人盡皆知的潛規(guī)則。”張萍直言不諱地對記者表示,“藥企在做業(yè)務的時候,都會找第三方旅行社幫忙資金周轉(即洗錢、套現)。”
“為什么是旅行社?因為旅行社很容易就可以做的項目很多啊!”張萍說,“一個人去海外參加個學術會,光機票就可以做到兩三萬元,再把食宿餐補加上,費用很容易就能做上去,況且人數上還可以做點文章。我們給醫(yī)院贊助,回來走賬,全靠第三方旅行社。”
“只不過我們會跟許多旅行社有合作,通常都是一個項目、一個會議找一家旅行社來做,做完了就結束合約,這樣出了問題也都是由旅行社擔著。”張萍說。
科室主任、藥械科主任、藥事委員會、藥房采購、醫(yī)生,哪一關都不能少
“現在的情況是:我們如果想讓自己的藥做進醫(yī)院,能在處方上把我們的產品寫上去,那肯定就要層層公關。從科室主任到藥械科主任,從藥房采購到臨床醫(yī)生,哪一關都少不了要打點。”張萍告訴《中國經濟周刊》,“科室主任是第一關,他能決定是不是把你寫在下一批的藥品采購名單上。就好像是飯店里的經理,他只要點頭簽字了,你的菜品才會出現在他的菜單上。他要是不給你寫進菜單里,再好的菜顧客也點不上。”
“藥械科主任是第二關,他對這份科室主任簽過字的名單也有審批的權力,所以他也需要打點。另外,如果有新藥進入醫(yī)院,醫(yī)院的藥事委員會必須投票表決,這些專家也都需要我們給公關下來。不過這一層相對比較容易,因為委員會的組成人員一般都是各個科室的主任,大家都明白是怎么回事兒,我不為難你,你也不為難我。”張萍說。
“藥事委員會表決通過后,我的藥品按說就可以進院了吧?但是這還不算完,我還得關照藥房采購!”張萍說,“藥房采購要是說一句‘我們藥房現在有同類藥品,什么時候需要進你回去等消息吧’,我就算拿到了批文也只能干等。”
“最后一關就是處方。你的藥品終于躺在藥房里了,你還得讓醫(yī)生在遇到適應癥的病人在開處方時開你的藥而不是別人家的藥。”張萍說,“環(huán)環(huán)相扣,每一環(huán)都不能少。”
最需要精心維護的是藥房采購
“你猜整個環(huán)節(jié)里,誰的關系最需要精心維護?”張萍笑著告訴記者,“是藥房采購。”
“無論是科室主任、藥械科主任還是藥事委員會,他們都是一錘子買賣,我一次給夠了紅包,他們就會讓我通過,但是藥房采購不一樣。”張萍解釋說,“采購涉及到每一次進貨壓貨,所以每次都得打點,不然每個月斷幾次貨,基本上病人就不會再來開你的藥了。”
“一般一個醫(yī)院的科室主任月收入達到十幾萬那都不在話下。”張萍說,“至于哪些是灰色收入哪些是工資收入就不得而知了。”
藥企用麻袋裝錢,與醫(yī)院“結算費用”
“平均算下來,銷售代表一個月的銷售費用至少需要2萬元左右。大點的制藥公司通常會有五六千個銷售代表,負責區(qū)域比較大的代表一個月要用5萬~6萬元。”張萍輕輕一笑,“這還是在合規(guī)的公司,行業(yè)內經常聽說國內仿制藥公司給醫(yī)院結費用(即行賄)都用麻袋裝。”
張萍告訴記者,她曾聽到這樣的例子,某公司曾經在一個月之內購買了某大商場1000多萬元的購物卡,然后把卡賣掉,目的只是為了得到發(fā)票。“結果導致這個商場當月銷售額異常,搞得工商稅務差點兒過來查他們賬。”張萍說。
而巧合的是此次GSK中國事件,也是由于涉案旅行社的營業(yè)額異常而引起了有關部門的注意。
不能只怪藥企和醫(yī)院
張萍表示,公司會嚴格規(guī)定他們的銷售費用(即公關費用),通常每個月每人的銷售費用是銷量的一定比例。“這些錢一般都不夠花,我們經常要自己貼錢。依我看,如果你真能少花錢還多辦事兒,即便你‘貪污’一部分銷售費用,那也是說明你有本事。但通常能占到公司便宜的人可謂少之又少。”
盡管公司劃撥的費用不夠花,大家還是會賣力氣工作。“我們都不怕自己貼錢,反正只要能完成業(yè)績,我就能拿到獎金,堅持三五年就能升職。等做到區(qū)域經理以后,相對日子就比較舒服了,不用親自去和醫(yī)院打交道了。”張萍說。
張萍說,一線銷售能做的只是“讓不合規(guī)的事情盡量看起來合規(guī)”。“比如公司利用旅行社洗錢,說在某地開了一個學術交流會花了1000萬,那合規(guī)部就會要求你拿出所有的憑證,包括往返機票、參會人員名單、簽到簿、專家演講稿、PPT等等,甚至公司會要求簽到簿上每個人的簽字必須是楷體,合規(guī)部門會拿出以往這個人的筆跡去對比是不是本人簽字。”
“也就是說,我們如果想報一個會議的費用,我們還真就得開這樣一個會,然后在具體各項費用里面做一些手腳。”張萍說。
“現在國家要求醫(yī)藥分家、制定基藥目錄等等,其實這些都不是解決根本問題的辦法。就算醫(yī)院不賣藥了,我們該打點的地方還是要打點。”張萍感慨道,“其實,醫(yī)藥行業(yè)之所以受人詬病,不能都歸結到醫(yī)生收受紅包上,更不能說是這些跨國制藥公司的在華行賄行為培養(yǎng)了官員受賄的習慣。南方的橘子到了北方變成了枳,更多的原因恐怕還是當地的氣候和土壤所造成的吧?”(記者 劉硯青)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