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29日,重慶啟動“干部進民企促發展”活動,6月市級機關再派出34名干部到民企掛職。掛職干部一般被安排到與他們所在的部門密切相關的行業企業內
肖華安最近心情很好,信心滿滿,干勁十足。
作為重慶海豐建設集團的董事長,他頭疼已久的問題最近得以解決:公司建設的養老地產剛剛獲得國家老齡辦的批文,成為繼北京之后全國第二家智能化養老試驗基地。
肖華安將此歸功于重慶市在一個多月前開展的一項活動——機關干部進民企。在這項被稱為重慶創舉的活動中,35家市級機關的40名干部到當地40家民企掛職,替企業跑腿辦事。海豐集團的批文,就是掛職的干部幫忙跑著辦下來的。
感到滿意的并不僅只有肖華安這些民營企業家們,重慶市委統戰部副部長、重慶工商聯黨組書記蔣平說,干部也在掛職中受益。“他們精神狀態很好,學到很多東西。感覺更實了,在辦公室有點虛。”他對法治周末記者說。
這是繼去年發布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1+3”系列文件以來,重慶力挺民營經濟的又一舉措。
機關干部掛職民企
肖華安在市工商聯的大會上聽到干部要進民企的政策宣傳后,聯想到公司正在搞的養老地產需要一個突破,他立即找到工商聯經濟部。
“我說了公司面臨的情況難題,也提了公司的需求,老齡辦和民政局是一個系統的,申請能不能掛個民政局的干部過來。”他對法治周末記者回憶說。
重慶市民政局規劃財務處主任科員潘智慧就是這樣來到海豐集團的,她掛職集團的總裁助理。
看了海豐建起來的房子和智能配套系統,知道項目由于缺乏一紙批文而難以繼續推進,潘智慧回到民政局,專門做了匯報。
了解情況后,市民政局很快與國家老齡辦取得聯系,積極協調爭取政策,并組織北京的專家來實地考察。
“在短短半個月內,就獲得了國家同意基礎建設的批復。”潘智慧說。
這是全國第二家智能化養老試驗基地,肖華安說起來自豪不已,他坦言這一項目使公司的產業大大提升了一個臺階。
肖華安對掛職干部潘智慧的效率很驚嘆:“我們自己去申報,可能三個多月都搞不下來,報到重慶市老齡辦估計就得要一個多月。”
“公信力偏高,渠道暢通,這是(干部)下企業的核心作用。下來了,許多東西參與了,看得見、摸得著。”肖華安說。
向準是重慶市衛生局醫政處副處長。重慶山外山科技公司到重慶市衛生局點名要他去企業掛職,在這之前,他甚至連干部進民企的文件都還沒有看到。
在領導找他征求意見時,考慮到配合市里的工作,他答應下來。從此,他的上班地點轉移到了山外山公司的副總經理辦公室。
剛剛上崗不久,企業就給向準這個掛職副總制定了五大崗位職責,第一項就是建立、維護與政府部門的公共關系,此外還有制定營銷戰略、協助辦理建血液透析室的衛生許可等手續、推進重慶地區銷售、參與公司的決策和管理。
山外山是一家職工兩三百人、去年產值規模上億元的行業龍頭企業,向準上班沒多久,就感覺到企業文化氛圍很濃,“標準化管理,員工的積極性很高”。
正式進入工作前,山外山給向準還專門搞了幾天培訓。
向準也很快感覺到企業運行狀態與機關工作狀態不一樣:“非常現實,正像老總說的,產品賣不出去,就沒錢給員工發工資。生存和競爭的壓力就擺在那兒。利益最大化就是公司的追求。”
“到企業掌握的是第一手資料,與聽人匯報肯定不一樣。之前有企業抱怨政府部門不關心他們,以前有時真不知道關心他們哪方面。”向準對法治周末記者說。
到公司后,向準才知道他們為什么點名要他,老總告訴他,說他了解多方面的信息,對企業發展有利。
向準也能理解為什么干部掛職會受到企業的歡迎:“機關干部過去,多多少少有些資源。企業認為這是公共資源,該用還是要用。”
向準感覺在企業和在機關的工作節奏差不多,甚至可能工作強度還略小于管理職責復雜的醫政處。但他顯然比過去要忙,因為人手緊張,衛生局的大事他還要同時兼顧,有時候只能兩邊跑。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