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7月9日12時15分,經過一個近8個小時的飛行,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基辛格所乘坐的巴基斯坦民航波音707飛機終于抵達北京南苑機場。
當基辛格走下飛機,拘謹有禮地與葉劍英元帥握手寒暄的時候,他可能沒有想到,他此行將成為開啟幾十年后全球最重要、最活躍的雙邊關系的鑰匙。
42年過去,基辛格出訪中國超過80次,在中美關系的若干關鍵節點上,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中國,這個當年在他眼中“美麗而神秘”的國度,如今已經變得再親切不過。“中國是我交往最久、最為深入的國家。中國已經成為我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中國朋友對我而言意義非凡。”
2011年,88歲的基辛格出版《論中國》,表現出一個西方學者對中國特色毫不掩飾的認可。今年6月,這位“認識中國的每一代領導人”的長者再次來到中國,在接受《中國經濟周刊》專訪時,基辛格再論中國與中美關系:“我一直堅持美中應該去創建一種新型的國家關系,盡管這很艱難,但我們的領導人有這個責任去促成”;“中國夢與美國夢殊途同歸”。
論及中美兩國的戰略不信任,基辛格重申:兩國應遵從“戰略互信、共同演進”的發展道路。
對話基辛格
中國夢與美國夢殊途同歸
——開創更和平、繁榮和合作的世界
“離開這個世界前,我有責任帶孫輩們看看中國。”
6月26日上午,在與《中國經濟周刊》記者面對面之前,已經80多次到訪北京的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攜著兒媳、孫子第15次造訪了天壇。
基辛格上一次來天壇,是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當天。在那一次游覽過程中,基辛格不止一次地說:我愛這個地方。他在留言中寫道:一個國家有著偉大的過去,也將永遠擁有輝煌的未來。
自1971年7月9日秘密訪華之日起,這位42年前重啟了中美大國關系大門的人,如今已90歲高齡,還經常乘坐20個小時左右的飛機航班,往返于中美兩國之間。
基辛格向《中國經濟周刊》表示,在學術界他算不上是中國專家,他的專長在于“認識中國的每一代領導人”,且對“中國思想和中國人民有濃厚的興趣”。他還試圖把這種興趣傳給他的子孫。
談中國領導人:
19世紀對中國領導人影響最深
“中華文明的一個特點是,它似乎沒有起點。”基辛格認為,“中國領導人因此與世界上任何其他國家的領袖不同,他們往往從歷史角度考慮問題。中國的歷史悠久而宏大,使中國領導人能憑借這樣的積淀,讓談判對手油然產生一種謙恭之心。而事后回憶時,談判對手才意識到,所謂歷史,有時候只是一個比喻。”
正是基于這一點,基辛格對中國歷史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從黃帝到春秋戰國,從三國到唐宋,從明清到民國,在其2011年發表的《論中國(On China)》一書中,基辛格便嘗試以中國傳統的以古鑒今的思路來思考中國、中美關系和世界格局。
在基辛格看來,有兩段歷史對當代中國產生了最深遠的影響:“一是2000多年前的戰國時代,那個戰火紛飛的時代讓中國人相信混亂局勢的危害是巨大的。二是19世紀,中國從曾經世界最富有的國家淪落到外國列強掠奪瓜分的境地。”
基辛格向《中國經濟周刊》強調;“19世紀對當代中國領導人影響最深。也是從那時開始,中國認為是防御性的舉動,可能會被西方視為是侵略性的;西方的威懾行為則可能被中國解讀為對它的包圍。在冷戰期間,美中兩國就此糾纏不休。迄今為止,兩國在某種程度上仍未擺脫這個惡性循環。”
談中美關系正常化:
秘密訪問是怕引起國內爭論
在時任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的基辛格秘密訪華之前,中美兩個大國的關系冰封已久。
而就在基辛格秘密訪華前,1971年6月17日,日、美簽署歸還沖繩協議(《關于琉球諸島及大東諸島的日美協議》)。美國以日本擁有“施政權”為由,把聯合國交付美國托管之琉球行政權交予日本管理。同時,美國還錯誤地將原屬中國領土的釣魚島也包括在琉球群島管轄區域內。美國此舉引發全球華人的“保釣運動”。
基辛格向《中國經濟周刊》回憶:“美國不想承認這些島嶼屬于日本,但當時不知道怎么辦。那時候,中國和美國沒有任何外交往來,這是在中美兩國關系恢復之前的事情,所以美國采取了模棱兩可的態度。”
釣魚島問題暴露了當時中美兩國因為缺乏對話而對很多問題無法妥善解決的窘境。基辛格回憶,當時,中國國家主席毛澤東和美國總統尼克松要想啟動一場對話都困難重重,更不用說實現兩國和解了。“此前的20年里,中美兩國都視對方為死敵。中國把美國定性為‘帝國主義國家’,而美國人認為,毛澤東是比蘇聯領導人更加強勁的對手。”
“上世紀70年代,中國被認為是我們的敵人,我們沒有經濟關系,我們沒有人員互訪。當時,美國大眾對中國的態度是敵視的,因此我們準備訪華是秘密的,因為我們擔心如果計劃公開,恐怕在我們還沒有開始對話前就引起美國國內的巨大爭論。”
兩國領導人已為一場外交革命的到來做好了思想準備。正是有此基礎,基辛格的破冰之旅才得以成行。基辛格會見了周恩來、毛澤東之后,離開北京前,雙方還無法完成公報,因為在“誰邀請誰”的問題上,雙方僵持不下——雙方都想讓對方顯得更主動。
“最后的措詞是:獲悉尼克松總統‘曾表示希望’訪問中華人民共和國,周恩來總理‘向其發出邀請’,而尼克松總統‘欣然’接受。這之后就是震撼世界的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總統訪華、《中美上海公報》的發表開始了中美關系正常化的進程。”
但在此后的7年里,美國的“水門事件”、中國的文化大革命以及兩國對臺灣問題的分歧,都在一定程度上放緩了兩國正式建交的腳步。不過,兩國領導人希望進一步建立外交聯系的愿望并沒有中斷。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
1982年8月17日,中美兩國政府就美售臺武器問題發表《中美就解決美國向臺出售武器問題的公告》,美方承諾逐步減少并最終停止售臺武器。這是中美第三個聯合公報,與《中美上海公報》和《中美建交公報》一起,成為中美關系發展的指導性文件。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