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開辟荒山“推山造城”,為西北河谷地區城鎮化新標本。但西部的脆弱生態和孱弱財力能否經受得住如此大規模“愚公移山”式工程,面臨考驗。
近日,《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在調研中了解到,今年春天一度因環境問題責令暫停的蘭州“推山造城”工程,經過環保整改措施后,已經重新復工。蘭州市將黃河北岸的連片荒山建成美麗新城遠非易事,但充分利用城市周邊的低丘緩坡溝壑等未利用地,對于類似于蘭州這樣空間狹小的中西部河谷城市而言,確為一種現實可選擇路徑。
采訪中,相關專家為本刊記者分析說,與東部沿海平原地區的“平面化”發展途徑不同,許多中西部的城市都面臨著和蘭州一樣“缺地”的難題。利用荒山等未利用地“推山造城”的開發建設,除了可以大量減少城市建設過程中對耕地的占用之外,還可以使蘭州這樣的城市跳出原先單一的河谷地帶,讓城市的發展更加“立體化”和充滿梯度感。
然而,本刊記者發現,在西部地區脆弱的生態、欠發達的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弱的政府財力,以及數百座要被推平的山頭、上億方的土石方填挖量和高達數百億元的投資面前,這一“愚公移山”式的浩大工程,也引發社會輿論對生態、環保和資金安全的疑問。尤其是上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蘭州市兩次“推山”工程都不盡如人意,更加重了各方擔憂。
“向山要地”經歷坎坷
穿城而過的黃河被南北兩山夾在中間,蘭州市的主城區就位于狹長河谷地帶當中,使得城市空間異常狹小。當地國土部門的統計顯示,山地、黃土梁、峁溝谷地占到蘭州全市面積的85%,河谷盆地僅占15%。受此影響,蘭州市區人口密度達到2.3萬人/平方公里,部分城區擁擠程度甚至超過北京和香港。
“缺地”直接影響著這座城市的發展和市民的生活。在蘭州市主城區,許多樓盤的銷售價格已經超過了每平方米1萬元,而這個城市市民每月的平均收入不足3000元,房價收入比已經和許多東部沿海的大城市相當。
狹小的城市空間,也使蘭州城市的道路交通擁擠不堪。整個城市的大部分交通依賴于東西方向的三條主干道,擁堵也成為這里的“家常便飯”。蘭州也是目前國內唯一一個對出租車按尾號進行限行的城市。在每年夏季舉行一些節會期間,所有的私家車還會被要求單雙號限行,因為主城區已無處修路了。
據蘭州市國土局副局長李長江向本刊記者介紹,地處黃河河谷地帶的主城區經過多年開發,剩余可供開發的建設用地非常稀缺,每年用于建設的城市土地只有2000畝,是全國所有省會城市中最少的一個。“按照目前的速度,不到5年的時間蘭州市將‘無地可用’”。
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蘭州市就將發展的目光投向了周邊的荒山。例如,距離主城區5公里的黃河北岸九州開發區。經過長達二三十年時間,通過推山造地、滾動開發,將荒山荒溝整理成平地,現在這里已經開發出了6000多畝土地,建成了130萬平方米的房屋,目前有6萬多人生活居住。但大量基礎設施不足和公共服務的缺失,該區“孤島”般孤懸在外,一直到2010年才有所改善。
上世紀90年代末,蘭州市又在城東大青山開始推山。當時計劃將該山頭推平之后,可以將“東風”引入城市,吹走城市的霧霾、改善蘭州空氣質量。但開工不到一年,工程就宣告停工,政府和企業等多方面的經濟糾葛,造成工程資金來源枯竭,成了“爛尾”工程。
逼出來的“推山造城”
面對新一輪城鎮化,雖然和國內許多城市一樣面臨土地難題,但蘭州市遇到的考驗,不是如何堅守18億畝耕地“紅線”下破解土地短缺瓶頸的苦惱,而是城市空間逼仄根本無耕地可占的窘境。
目前,蘭州市人均建設用地是80.6平方米,而在蘭州市的新版城市規劃當中提出在2020年人均建設用地要達到91平方米。接受本刊記者采訪中,蘭州市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高級規劃師賈云鴻認為,蘭州市從人均建設用地和城市多功能發展的角度,確實有強烈的城市空間拓展的需要。本文來源:瞭望觀察網
因此,現實環境迫使蘭州市不得不重啟“推山造城”的探索嘗試。蘭州市國土資源局局長丁祖全向本刊記者表示,“未來蘭州中心城區的發展,除了對現有城區進行空間整合和內涵挖潛外,不占或少占耕地、向荒山荒溝要空間,是一條必由之路。”
除了城市建設缺地本身的原因之外,國土資源部出臺的未利用地開發的相關政策也給予了試點空間。2012年,國土部批準甘肅、廣西、湖北等11個省區開展低丘緩坡荒灘等未利用土地開發試點。這些省區可以確定2至3個首批試點市縣,各試點市縣明確1至2個試點項目,開發具有一定規模的可利用的低丘緩坡荒灘區域。
作為獲批的試點城市之一,按照試點規劃,2013年開始,5年內蘭州市每年可以開發規模不超過1.5萬畝(10平方公里)的“未利用地”。2012年11月,蘭州開始在黃河以北的荒山里大面積“推山造城”工程。在西北地區,和蘭州地理條件相似的延安市也正在實施大規模“推山造城”計劃。
據本刊記者了解,目前國內市政工程建設領域的民企太平洋建設集團、廣東房企碧桂園集團已經進入蘭州市,開始進行土地整理和基礎設施建設。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