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畫:藥里面的回扣
一個小小的藥瓶蓋,是醫生索要回扣的憑據;一張蓋著醫生印章的紙條,就是患者去藥店取藥的憑證……雖然一些城市已經實行醫藥分開,但看病貴依然是當地百姓反映強烈的問題,斬不斷的醫療回扣是導致這一問題的根源。
回扣,還是回扣
在推進醫藥分開改革過程中,一些城市紛紛實行藥品零加成。但是這些城市的醫療機構負責人也坦言,雖然醫藥分開使得醫院不再有追求藥品利潤的動力,但醫生個人憑借處方權收受回扣的現象依然屢禁不絕。
安徽省蕪湖市第二人民醫院不久前通過處方監管發現,一種用于防止手術后腸粘連的藥品被嚴重超量使用,細查之后才得知這種每支售價300多元的藥品,臨床回扣高達百元。
甚至有醫生在病人家屬將藥品領回來后,將瓶蓋留下作為收回扣計數的證據,藥品則被其隨手扔進垃圾桶。院長何思忠表示,目前蕪湖醫藥分開模式僅僅將臨床藥品的回扣量“擠壓了三分之一”。
記者調查了解到,由回扣導致的醫生臨床濫用藥現象依然嚴重,特別是回扣額較高、臨床使用量較大的抗生素類藥品。而抗生素藥品濫用,會導致細菌產生耐藥性。安徽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急診科主任醫師張曙稱,其醫院ICU里的病人做細菌培養,10個樣本里至少有5到6個呈現多重耐藥株。
深圳是我國實行醫藥分開的試點城市之一,其掀起的醫療反腐風暴迄今已立案21件23人,涉及市、區醫院13家,涉及醫院院長和相關科室負責人16人,5名醫院正副院長、4名科室主任涉嫌受賄。檢察機關已提起公訴的這批案件,均涉及醫院管理人員在醫療設備、耗材和藥品采購中收受供應商賄賂的犯罪事實。
深圳市檢察機關在調查某抗生素代理商時發現,該藥品進入某個醫院需要向醫院相關負責人和藥劑科負責人行賄,并會根據藥品使用量給予醫生一定比例的回扣。據某醫院藥劑科主任供述,醫院每采購一盒阿奇霉素顆粒,他就能獲得3元回扣,僅一年半時間回扣就高達幾十萬元人民幣。
“全代碼”處方規避監管
記者采訪了解到,由于一些醫院實行藥品零加成后,不再從藥品銷售獲利,對臨床合理用藥的監管更加嚴格,不少醫生就采取更加隱蔽的形式與代理商勾結。
處方外流成了逃避監管的新途徑。年輕媽媽林夏告訴記者,當她拿著寫有藥品名稱的小紙條走進醫生指定的藥房時,發現手拿小白條前來買藥者人頭攢動。更令她氣憤的是,“醫生給我8個月寶寶開的藥,居然是3歲以上才能服用的”。
醫藥分開改革后,許多醫院建立了信息系統監控院內大處方,力圖促進臨床合理用藥,遏制醫療回扣。為了逃避監管,一些醫生不在正規處方簽上開藥,也不登錄醫院的信息系統勾選藥品,而是在一張小紙條上寫下藥品名稱,蓋上醫生姓名章或留下暗號,要求患者去某個指定藥店購買藥品。藥店負責統方,醫藥代表則將回扣送進醫生的口袋。
藥店成回扣中轉站后,有的醫生開出的處方甚至只有“老三樣”“老五樣”的字樣,逼迫患者不得不到其指定的藥店購買。
“藥名是代碼、醫生的姓名有時也是代碼,只有藥店才知道是哪個醫生開的藥?!卑不帐“l改委醫改辦專職副主任程進軍說,他的父親生病時就碰到過這種“全代碼”的處方。
此外,記者在一些地方發現,現金明扣變成了替醫生辦事的“暗扣”。曾經在武漢、合肥等地從事醫藥代理工作多年的項先生告訴記者,由于現在醫院嚴禁統方,處方藥的管理更加嚴格,他們也不再像以往那樣直接送現金回扣,而是根據醫生需要,替他們安排孩子上學、提供出國考察機會、包辦老人去世后的喪葬事宜等,“醫生也覺得這樣更安全”。
“從接送醫生孩子上下學到給醫生的晉升鋪路,只要醫生有需求,藥代就能無孔不入。”安徽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急診科主任醫師張曙說,“有不少醫生不愛財,但是誰都有難事,藥代就是瞅準了這個機會,賣力幫忙,醫生則會用處方權予以‘回報’”。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