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網上有關“北川震后重建趕工,學校地基下陷問題突出”的傳言,北川縣委宣傳部昨日在官方微博回應稱,“個別學校因地質條件和自然因素,小面積存在浸水、外墻漆脫落、自然沉降現象”,“整個建設過程是按照國家基本建設程序進行的,五年來正常使用,沒有出現建設工程質量問題”。
不過,據《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震后實地采訪,以及與中科院、橫斷山研究會的多位專家交談后發現,在北川等重災區,不少地方存在嚴重的次生災害隱患,已不適合重建。
沒出現工程質量問題
13日,有媒體報道稱,由于災后重建追趕工期,加之受建設條件制約,目前北川全縣學校校舍呈現不同程度的質量問題。其中,墻體浸水漏水,灰漿翹殼、脫落,地基下陷,水管爆裂等現象突出,無法徹底解決。
該報道舉例稱:“西苑中學操場下沉,校舍邊坡不時有泥石流發生;安昌小學的水管幾乎每周爆裂一次,水費每月浪費五六萬元;墩上小學灰漿翹殼脫落,操場正在下沉……”
對此,北川羌族縣委宣傳部官方微博回應稱:“經調查,詳細情況如下:北川教育災后重建的40所學校,建設方式有山東援建、承建,社會捐建、自建。整個建設過程是按照國家基本建設程序進行的,五年來正常使用,沒有出現建設工程質量問題?!?/p>
對上述報道中所提及的三所學校,該官方微博分別作了回應。
關于“西苑中學操場下沉,校舍邊坡不時有泥石流發生”的問題,北川方面解釋說,西苑中學的修建完全按照設計施工圖進行施工,運動場是將山坡推平和新土回填而成,周邊做自然放坡處理。因安昌地區氣候多雨,尤其是每年的汛期,經常下大到暴雨,雨水的沖刷導致了運動場周邊的綠化地出現水土流失,從而使運動場一角有地基自然下沉的現象。2011年,經專業技術人員勘察,及時做了處理。目前運動場使用正常。
關于“安昌小學的水管幾乎每周爆裂一次,水費每月浪費五六萬元”的問題,川方面解釋說,安昌小學是自建項目,在去年暑假汛期,因雨季個別地方有輕微自然沉降,造成地下供水管道個別地方破裂,出現滲漏,產生水量損耗。在2012年9月開學前,已請專業技術人員進行了處理,目前學校水管使用正常。下一步還將針對出現的問題進一步處置。
關于“墩上小學灰漿翹殼脫落,操場正在下沉”的問題,北川方面稱,墩上小學完全按照設計圖施工。由于墩上小學緊臨北川青片河,空氣潮濕,夏天烈日暴曬,汛期風雨沖刷,導致學校外墻有部分涂料脫落。同時,因學校地理環境的特殊情況,操場擋墻內大部分是新土回填,在汛期操場出現輕微的自然沉降。目前已作出妥善處理,使用正常。
原址重建仍存隱患
“5·12”汶川大地震后,中科院就組織專家開展《汶川地震重災區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評價》(下稱《評價》)的編制。牽頭單位為中國科學院成都分院,主持單位為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
《評價》稱:“地震改變了重災區山地災害原有的發育現狀和發育過程,急劇加速了重災區及其受影響地區山地災害的孕育和發生,形成了有利于山地災害發生的成災環境?!?/p>
“從地震開始,滑坡等次生山地災害的影響能延續到數年以至于數十年。”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災害評估與減災研究室主任孫紀名對本報記者說。
橫斷山研究會首席科學家楊勇對本報記者說,汶川地震災害具有地震、山體崩塌和生成持續地質次生災害的復合型特征。本報記者曾三次隨楊勇等專家赴地震災區考察發現,在汶川地震中,龍門山中央主斷裂帶沿線的村莊和城鎮、工礦企業、基礎設施幾乎受到強烈地震和山體崩塌的雙重打擊,同時又面臨著泥石流等次生災害的威脅。
《評價》稱:“四川地震重災區人居環境適宜性差區和人居環境適宜性較差區面積占整個重災區比重較大,為51.83%?!?/p>
汶川地震后,本報記者曾隨楊勇等專家考察過距汶川縣城15公里、海拔1970米的雁門鄉蘿卜寨。這是一個建在岷江南岸高半山臺梁上、羌族人集中居住的寨子。地震時,建在臺梁上的數百間房屋悉數倒塌。但村民們說,重建仍在原址進行。
“整個臺梁就是一個古滑坡體,隨著岷江切割的加劇和臺地前沿的失穩,地質災害活動將更加頻繁。”楊勇對在場的村干部說,這里的臺梁已經出現了多處裂縫,要在這里重建非常危險。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