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中旬,中共上海市委將對兩個月前開始的針對全市年輕干部的調研活動進行總結,而在此次活動中,11個高規格的調研組分赴上海各區縣、企業集團、高校、科研院所、市垂直管理單位,為建立2000多人的處級干部人才數據庫緊密調研。了解此次大調研背景的上海市委組織部人士告訴經濟觀察報,此次大調研是為市管干部建立可以選用的人才庫。
未來5年內,上海市現任的1900多名局級干部將有過半數陸續到齡退休,而未來三年內退休局級干部人數則達到四分之一。“毫不夸張地說,如果在干部選拔上沒有一些超常規的手段,上海可能陷入干部斷層的危機。”上述人士指出,2006年轟動全國的社保案對上海產生了眾多深遠的影響,其中之一就是干部提拔過于按部就班,人事制度改革也盡量求穩,如今新一屆中央領導反復宣誓了改革的決心,這顯然為上海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打開了難得的時間窗口。
而按照中共上海市委機關報《解放日報》此前的報道,“上海已經到了創新驅動、轉型發展的攻堅期,急需各年齡段的干部充分發揮各自優勢,更需要加快培養選拔一大批年輕干部,這是事關上海當前和長遠發展的大事。”《解放日報》引述浦東新區區委書記徐麟的話說:“過去,老一輩領導從上海長遠發展考慮,大膽起用年輕干部,我們都是很年輕的時候就被老領導推到一線獨當一面了。現在,我們也要像老一輩領導那樣,膽子更大一些,把本地區、本部門、本單位最優秀的年輕人才推薦出來,在新的、更大的舞臺,培養鍛煉他們。”
對于此次大調研,上海市委組織部辦公室的一位人士表示由于調研依然在進行中,具體情況不方便對外透露,調研之后還會進行內部討論,估計5月底將基本收尾。
大調研
“最近兩個月,我們討論最多的就是這一次全市范圍內的干部大調研。”在上海某大型外貿國企的一位黨群干部看來,上海市委進行的這一次調研活動在已經平靜了多年的上海官場引起了巨大的震動,“人事永遠是大家最關注的,大調研顯然僅僅是人事制度改革的信號。”
他認為,如此大規模的調研無疑史上罕見,對上海人事的影響也一定是重大的。”
今年2月18日,中共上海市委在農歷蛇年的第一次常委會上確定了未來一段時間的6項重點調研課題,其中第一項就是“加快在實踐中培養選拔年輕干部”,而此項調研課題組由上海市委書記韓正親自擔任組長,兩位副組長分別是前后兩任分管組織工作的市委副書記。
經過短時間的準備,一份“關于開展培養選拔優秀年輕干部專項調研的工作方案”形成,并很快組建了11個調研組,分別前往區縣、企業和高校調研。而從組長名單可以發現,調研組的規格很高,其中6人為副部級,另外5人則為正廳局級。
2月底至3月初,組建完畢的11個調研組各自開展行動。
“到我們區來的調研組是由市政協副主席李良園帶隊,調研方法方式很多,”上海某區的黨委副書記回顧調研組近兩個月來的工作,感覺這一次調研的確與以往的干部提任考察、換屆考核有所不同,除了談話等形式,干部負責的具體項目也會接受察看。
而《解放日報》引述原市政協副主席錢景林的話說:“我們到區縣后,及時與區縣黨委、黨員干部群眾溝通交流,把市委的意圖向大家講明白,明確此次調研目的是發現、了解年輕干部的基本情況,不是干部提任考察,不是換屆考核,不是儲備推薦干部。調研組絕不替代包辦。”
而上海一家大型金融企業集團的人力資源部總經理則告訴經濟觀察報,原上海市委組織部部長沈紅光帶隊的調研組在調研時通過與具體員工和基層干部的訪談和座談,重點了解干部專業能力以外的管理能力。“在了解一個負責投資部門的干部時,調研組的人還親自前往被投資項目和企業進行了解,并且與相關人士座談,了解這一名干部在專業能力之外,管理和組織能力的情況。”
事實上,雖然調研活動有兩個多月的時間,但任務量非常大,據上述組織部人士透露,通過這一次的大調研,市委組織部將組建一個超過2000人的處級干部數據庫,這將要求每一個調研組平均需要落實200人的符合標準的處級干部名單,“60多天里完成,并不輕松。”
而“進入這個數據庫的干部也有一個基本標準,那就是‘在處級干部崗位上工作滿兩年的70后’。”上述市委組織部的人士表示,70年后這一標準,雖然卡住了不少年齡偏大的處級干部,但從長遠來看意義重大。“70后的標準意味著目前年齡在43歲以內,大部分可能不超過40歲。”對于這一標準,上述金融企業部分負責人說,“從目前情況來看,大量曾經不會在短期內進入‘視野’的副處級年輕干部有望在未來一段時間成為重點提拔的對象。”
干部斷層之憂
實際上,上海目前面臨著一個嚴峻的現實,那就是未來三到五年可能“無人可用”。
上海市委組織部最新的一份數據顯示,全市市管干部1931人,55歲以上的有977人,占50.6%。市管干部中45歲以下的,全市只有180名,占9.3%,其中正局級16名;40歲以下的只有27名。
上述組織部的人士還透露說,更讓上海擔心的是,未來三年內空缺的局級干部崗位達到了400多個,而如果局級干部出現斷層,也必然導致上海難以向中央輸送干部,“長期來看,對上海的各項發展都是不利的”。
上述人士還介紹說,在即將空缺的這些局級干部中,對于上海經濟發展有著重要作用的部門和委辦又占據了多數,其中以城建、交通、外貿以及金融領域的政府職能部門領導干部最為緊缺。“這些領域在最近幾年的干部提拔中的確是保守了一些,在用人原則上也有比較多的條條框框,以至于在年輕干部培養上不夠令人滿意。”
雖然上海在之前幾年陸續從中央和其他地方引進了一些干部,但從總體上而言,數量十分有限,上述組織部人士稱,“作為中國經濟重鎮的大上海,對人才的需求無疑不能依靠干部交流來解決。”事實上,近年來自上而下的干部交流制度,也讓上海幾乎難以對外派出合適的交流干部,“但在上世紀90年代之前,上海是對外輸出交流干部的主力,而現在這種雙向交流對上海來說有些力不從心。”
另一方面,如果完全依靠從內部提拔,對于如此多數量的崗位空缺,以目前這種年齡結構來看,也無疑將在人才選用上捉襟見肘。
因此,跨部門、跨領域,甚至跨界別的提撥和選用干部,成為了解決干部斷層危機的最可行辦法。而在不同系統間選調干部,“一定要充實上海本地備用干部的基數,在各個系統中發現綜合能力強的人才”,這也顯然需要上一級組織部門的介入,也是出于這一考慮,大規模的干部調研應運而生。
按照分部分級的干部管理體制,上海市委組織部一般不掌握處級以下干部的檔案和情況,而這一次的調研,雖然處級干部的管理還是以廳局級組織部門為主,但考慮到未來“打破原有各種界限和禁錮,納入原來不在視野的干部”,上海市委組織部建立一個處級干部為主的人才數據庫,也顯得十分必要。
接近市委組織部的人士透露,所幸的是,初步調研情況的匯總顯示,雖然上海廳局級單位所管理的處級干部情況在各部門之間有些不平衡,但從包括高校等在內大范圍情況來看,年輕干部數量并不算少,尤其在一些上任兩年多的副處級干部中,70后的占比不低,因此“在此次干部數據庫中,許多70后副處級干部將會面臨巨大的潛力”。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