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儲備干部”的選調生在有的地方主要被用來“搞材料”,借調頻繁、忽視培養等現象不同程度存在。
“要土,但不能太土。”2008年選調生,現任廣西田陽縣那坡鎮組織委員的謝貞君說,要融入地方,與當地的農民打成一片,“但同時也要利用自己的知識,為當地發展作貢獻。”
長期研究選調生制度、《選調生——中國特色干部后備力量》主編肖桂國說,選調生,是各省區市黨委組織部有計劃地從高等院校選調品學兼優的優秀應屆大學畢業生的簡稱。這一工作最早源于1965年,當時中央提出將選調生作為“儲備干部”。
日前,《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在甘肅、河南、貴州、陜西、廣西等8個省區的數十個縣(市、區),采訪了各級多位組織部門干部、黨政領導及近百位選調生了解到,通過基層鍛煉考驗,選調生在增長才干、熟悉基層的同時,優化了基層干部隊伍結構,提高了干部隊伍素質,推動了基層工作開展,成為一個公認的“品牌”。
但是,當前在一些地方,選調生主要被用來“搞材料”,借調頻繁、忽視培養等現象不同程度存在。同時,一些選調生自身也存在認識誤區和不同程度的急功近利、攀比心理等,影響了在基層的成長。如何進一步完善制度,培養素質接班人,需要更多的思考和改革。
選調生充實基層干部力量
據肖桂國介紹,多年來,中央相關部委辦根據干部結構變化和基層需求等實際情況,不斷調整選調生工作的方向和重點。如從1983年提出的“幾年后擇優選任”,到2000年“重點培養黨政領導干部人選,同時為縣級以上黨政機關培養高素質工作人員”,再到近年來逐步加大有基層服務工作經驗的優秀大學生招錄比例,探索實現選調生制度與大學生村官制度接軌等。經過多年實踐,選調生已成為一個優秀“品牌”,越來越受到各級組織和用人單位的歡迎,逐漸成為干部隊伍的中堅力量。
首先,選調生緩解了干部斷層現象。一大批選調生成長起來,進入了“成熟使用期”,最年輕的處級干部、科級干部大多都來自選調生群體。例如,江蘇省在最近一輪縣(市、區)黨委換屆中,全省共有53名選調生走上了黨政領導崗位,其中黨政正職12人,副職41人,平均年齡38歲,最小的29歲。
“機構改革后,鄉鎮機關進人全部凍結,所以鄉鎮和區縣非常缺年輕干部。分到一個選調生,有些縣鄉就跟寶貝一樣對待。”河南省組織部青干處處長張小文說,這些高素質人才在縣、鄉鎮工作3年,確實改善了縣、鄉兩級班子的年齡和文化層次。
其次,選調生激發了干部隊伍活力,促進了基層作風改變。陜西省寶雞市委組織部常務副部長王都讓、湖北省委組織部秘書長楊漢軍等認為,選調生學歷高、素質好,為基層帶去了新觀念、新活力,直接或間接帶動基層干部學習政策理論、法律法規和現代知識的積極性,逐步改變基層干部素質偏低的情況。
將紙質材料電子化、用PPT作報告、樹立環保理念……記者在鄉鎮看到基層工作方式諸多細微變化,不少來源于選調生的建議。
“半年危險期”值得關注
本刊記者在東、中、西部部分省份采訪近百位選調生了解到,多數選調生工作在異地,在入職的半年里一般會遇到居住條件差、語言障礙、基層工作作風看不慣、婚戀感情糾葛等問題,導致產生錯綜復雜的心理,并出現動搖,懷疑自己的選擇,個別甚至萌生辭職、考研等念頭,導致一定時期內不能安心、踏實在基層工作。因此,這半年被基層干部稱為“半年危險期”。
現工作于西部某貧困縣的選調生小黃的經歷具有一定代表性。記者梳理小黃自2009年7月20日至2010年1月20日期間的日記發現,在這半年內,他的思想狀況大概經歷了“激情高昂——逐漸失望——迷茫彷徨”三個階段。在180余篇日記中,有30余篇涉及“委屈”、“郁悶”、“惱火”、“不爽”、“心情不好”、“不滿”、“不愉快”、“不平衡”、“很不習慣”等負面情緒的內容;有20余篇提到在基層“喝酒”;有18篇日記中提到個人感情、家庭生活的苦惱與壓力;有3次萌生“辭職”的想法,并在工作3個月后,購買考研資料,期望通過考研離開。
受訪基層干部反映,類似小黃這樣的思想波動在“80后”、“90后”選調生身上較為明顯,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其一,“從‘象牙塔’到鄉鎮,落差大,與預想有差距,產生失落感。”
“從北京到南寧,從南寧到百色,從百色到田陽,每走一步,心涼一截。”現已是廣西百色市田陽縣婦聯副主席的2007屆選調生張星說,她老家在內蒙古包頭市,一直喜歡從事行政工作,但當時“感覺離家太遠了,報到后的第二天就想走”,后來在父母的鼓勵下才堅持下來。
“剛開始有怨氣,覺得自己的成績并不比別人差,受到了不公平待遇。”現任貴州省安順市關嶺縣黨代表聯絡辦主任的選調生姚青說,他2007年剛參加工作時,被分到全縣偏遠的鄉鎮,一度很失望,后來與其他選調生交流之后,發現大家情況都差不多,心里才慢慢釋然了。
其二,新鮮感之后,面對瑣碎的日常事務,遇到加班等,心里不平衡,產生對立情緒。
“有一段時間,尤其是星期天,都是我一個人上班,心里很不平衡,老覺得自己受了不平等待遇。”“這兩天心里很不爽,總覺得有火。真的很辛苦,尤其是在落后地區,一天有做不完的事,并且生活還沒有保障。其實細想下來,也沒有什么事情,干嗎這么認真,使自己過得這樣累呢?”選調生小黃在入職3個月后的日記中這樣寫道。
其三,工作中的挫敗感,感情出現糾葛,加之遠離家鄉的孤獨感,對未來迷茫、彷徨,想另尋他路。
記者在湖北、河南、貴州、廣西等地采訪時,一些基層干部反映說“部分選調生就是為了先找份工作,然后考研或考其他公務員離開”。中部某省一位組織部長到選調生宿舍調研時,發現“一推開宿舍門,全是考研資料”。不少選調生表示,在鄉鎮尤其是在一些偏遠地區,“在學校談的女朋友,很多來看過一次后,就再也不回來了”。“找對象”成為難題,又增加了他們的苦惱。
貴州省安龍縣的縣委書記鄧修宇、安順市關嶺縣委組織部部長韋鋒等認為,各級相關領導干部需要對選調生關心、關注,但也不能僅靠“一把手”關心,更需創新形式,形成一項完善規范的制度,減少“談心對象”的隨意性,切實照顧到每一名年輕選調生。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