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孩子真需要奶粉?
中國社會對奶粉的需求,大多數是奶粉廠商的營銷需要和父母“安心”的需要,而并非孩子生長發育的需求
云無心:
食品工程博士,現在美國從事食用蛋白質的研發工作,通俗點說,是“在實驗室里研究如何做飯”。
在沒有喝奶傳統的中國,“每天一斤奶,健康十億人”的營銷口號使得牛奶深入人心。
在營銷廣告的強大攻勢下,奶粉似乎成了一種“剛需”。香港的“奶粉限購”更把這種需求凸顯出來。比如一位網絡上被稱為“女王”的明星就說:“按世界衛生組織的建議,母乳喂養兩年后,孩子還是要喝奶粉,不光孩子,病人、老人都需要奶粉的營養補充。”
不知道這位明星對奶粉的認知是不是從廣告中學來的,但可以肯定她沒有看過或者沒有看懂世界衛生組織的原文,甚至可能沒搞清楚“奶粉”和“奶制品”的區別。的確有一些孩子需要奶粉,但中國社會對奶粉的需求,大多數是奶粉廠商的營銷需要和父母“安心”的需要,而并非孩子生長發育的需求。
中國所說的“奶粉”通常特指“嬰兒配方奶粉”。其實它跟“奶”的關系已經不大,只是含有來自牛奶的成分而已---甚至,有的配方奶粉根本不含有牛奶成分,比如基于大豆蛋白的配方奶粉。
從本質上說,它是把各種營養成分按照比例混在一起的產物。在英文里,它的名字“infant formula”,都看不出跟奶有關。在食品工業上還有真正的“奶粉”,就是把牛奶干燥之后的產物。把這樣的奶粉加水攪拌,就得到了“復原奶”。
嬰兒配方奶粉的出現是為了“替代母乳”。從人類演化角度和實際的喂養實驗來看,母乳都是嬰兒最好的食物。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總有嬰兒無法實現母乳喂養。在這種情況下,配方奶作為“母乳的山寨版本”,就有了存在的必要。嬰兒的消化系統還沒有發育完善,能夠消化吸收和代謝的食物有限,所以需要“用最少的食物為他們提供盡可能多的所需營養”。
配方的目的,就是“按需提供”---該有的不能少,沒必要的就不給。用配方奶來實現“按需提供”的目標,基礎是“在周歲之前(即使開始添加輔食之后),嬰兒的全部或者大部分營養來自于奶”。周歲之后,應該過渡到營養主要來源于常規食物。
營養取決于食物,奶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它的營養組成無法決定孩子的營養是否全面均衡。對它的“配方”,也就沒有什么意義。從這個年紀開始,直到青年、中年、老年,“配方”在營養上都沒有必要。
所謂“二段”“三段”“孕婦”“老年”等各種奶粉的出現,只是奶制品行業營銷的需求。為了提倡母乳喂養,世界多數國家都禁止嬰兒配方奶粉進行廣告與促銷。在這個市場飽和之后,奶粉廠家琢磨出了所謂的針對幼兒以及其他人群的奶粉,用“新概念”來擴大市場。這樣的營銷在中國尤其成功,許多人接受了廣告信息之后,就變成了奶粉的積極捍衛者。
實際上,不管是世界衛生組織,還是科學界或者各國健康主管部門,都只主張“在周歲之前,無法母乳喂養的情況下使用嬰兒配方奶粉”,而沒有推薦幼兒以上者使用配方奶粉。周歲之后到老年,WHO推薦的“奶制品”,可以是鮮奶、常溫奶、酸奶、奶酪、普通奶粉或者復原奶,等等。這跟奶粉廠家的宣傳與“女王”的鼓吹,實在是相去甚遠。
作為全面食譜的一部分,奶制品得到了推薦,而且這一推薦不分性別,也無關年齡。推薦它不是因為它有什么不可或缺或者特別的營養,而是因為:它能夠提供優質蛋白和鈣,而且經濟實惠、食用方便。換句話說,如果失去了“經濟實惠、方便易得”的特點,它可能就不再是值得推薦的好食品了。
對進口奶粉癡迷的一個常見理由是“國產的奶制品不安全,只能買進口奶粉”。即使出于安全方面的考慮,購買各種價格便宜、容易買到的進口奶制品也就可以了,完全沒必要去追逐“奶粉”。再說,奶制品只是中國各種食品中的一種,沒有人能保證哪種食品“一定安全”,奶制品出現安全問題的可能性并不比其他食品更高。
奶制品僅僅是食譜中的一小部分。追求這一小部分的安全并非沒有意義,但是為這一小部分付出超常的代價,就不夠明智了。人體的全面營養就像是一支萬人軍隊分工協作完成的任務,追逐奶粉就像是把大部分的軍費用在幾百個“全能士兵”身上。那幾百個士兵好不好是另一個問題,但如此帶兵的,一定是個蹩腳的將軍。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