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聯生活周刊:我們總說中國是個人口大國,人口過多是中國面臨的一個主要問題。你的研究也提到,過去2000年的人口數據記錄顯示,在歷史上大部分時間中,每三四個人中就有一個中國人。但是最近這幾年學者們開始呼吁中國面臨人口危機,這和過去的觀念顯得很矛盾。
王豐:世界人口史近些年最主要的故事,其實是生育水平的急劇下降,中國也不例外。從1950年到2010年,全世界婦女平均生育水平由5個孩子下降到2.5個,而中國尤甚,由6個孩子下降到1.4~1.5個。
為什么我們老說中國人口壓力大,是我們過去對人口的認識給老百姓留下的印象,人口增長過快帶來的壓力是更早的現實。對人類社會來說,過去這100年最大的變化是人類自身的變化,全世界人口由15億增加到了60億,增長了4倍。我們的期望平均壽命從20世紀初的35歲,延長到了20世紀末的65歲。這100年內由于人們抵抗疾病的技術加強、營養水平提高、文明程度提高等原因,死亡率大大下降,出現了歷史上從未有過的人口大爆炸。但人口大爆炸最根本的原因,不是“生得太多了”,而是“死少了”。
三聯生活周刊:這種快速增長容易讓人們感到恐慌,從而形成控制人口的觀念。
王豐:人口的大增長,理所當然引起了大家的危機感。古代君王總是希望自己的領地內人口眾多,這樣國家的稅收多、出征打仗的人口多,人口數量多被看作一個國家非常積極的因素。從民間的文化傳統說,生育對于延續種族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所以傳統文化都是歌頌和鼓勵多生育的。
生活在英國工業革命時代的經濟學家馬爾薩斯,對于人口的空前增長感到擔憂。他認為人口增長必然要受到資源的限制。他的學說基礎是,人口增長以食物為基礎,人口政策對社會福利至關重要。這就是著名的馬爾薩斯人口論。這種理論對政策制定者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人們逐漸改變了人口越多國家越強的想法,自馬爾薩斯之后,人們開始擔心人口越多,生活水平會越低,當代人口控制政策的思想也來源于此。
三聯生活周刊:同時誕生了所謂的“馬爾薩斯陷阱”。
王豐:馬爾薩斯認為,人口數量要與農業發展成比例,馬爾薩斯提出兩個級數的理論——人口增長是按照幾何級數增長的,而生存資料僅僅是按照算術級數增長的,多增加的人口總是要以某種方式被消滅掉,人口不能超出相應的農業發展水平,就被人稱為“馬爾薩斯陷阱”。
但是從馬爾薩斯提出理論,至今已有200多年,人類社會的發展一再證明了他的學說是錯誤的。從1960年到2010年,世界人口增加了200%。但是由于綠色革命等技術進步和制度改革,全球糧食生產增加了300%。也就是說,在這50年間,人口爆炸沒有帶來糧食供應的減少,人均糧食占有量反而增加了50%。20世紀同時是人類財富增長最快的100年,世界經濟總量增加了16倍,相對于人口總量增加4倍,實際上我們的人均生活水平提高了4倍。
出生率下降的自身規律
三聯生活周刊:很多中國人對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生育潮印象深刻,那時候的“英雄母親”能生育9個甚至10個孩子,如果我們不控制生育,是不是會出現災難性的人口增長呢?
王豐:人口增長有自身慣性,即使死亡率大幅下降了,整個社會也不是馬上意識到的。20世紀的上半葉全球普遍發生的情況是,人類生活的改善,使得死亡率大大降低,可是傳統生育文化的慣性,使得大家還是愿意多生,這就造成了人口的快速膨脹。在每30年內,人口數量就翻一番。等到大約過了一代人之后,家庭才逐漸意識到,不用再像自己的上輩那樣生育好幾個孩子,才能保證存活子女的數量。由于增長慣性的存在,20世紀60年代世界人口增速達到頂峰,年均增長率為2.2%。
中國歷史上出生人數最多的一年,是大饑荒之后的1963年,出現了補償性生育高峰。根據1964年的普查,1963年出生的人口約為3025萬。但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國有意識地控制人口增長之前,中國社會已經自發出現了生育率的大幅下降。中國婦女的總和生育率早已由1970年的5.8降至1979年的2.75,已經接近更替水平2.1了。所謂更替水平為2.1,是指如不考慮人口年齡結構的影響,平均一對夫婦生育2.1個孩子,每代人口就處于不增不減的動態穩定水平。
70年代的這10年,是中國出生率下降最迅速的10年,這些變化在中國出臺獨生子女政策之前,其實已經基本完成了。
三聯生活周刊:你的意思是說,人口變化有它自身的規律。當人們發現不用高生育率就能保證孩子的成功養育,再加上社會經濟發展和女性普遍接受教育等因素,高生育率自然會下降?
王豐:人口確實有它自身的規律,而政策制定者的決策往往會滯后。當大家處在人口增長的恐慌中,各國政府和國際組織曾做了巨大的投入,提倡避孕節育。“二戰”后口服避孕藥的發明,被視為人類歷史上最重要的發明之一,它帶來一個重要的副產品,就是全球性的婦女運動和婦女解放。在20世紀初,女性成年生活期70%的時間都花費在了生育和養育孩子上。而到了20世紀末,女性成年生活期只需花14%的時間來生養子女。
進入21世紀后,全世界又回到了100年前人口大爆炸前的情況——生育率重新變得很低。現在全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口中,生育水平低于更替水平(即一對夫婦生2.1個孩子),那么意味著從長遠說,我們的人口規模會變得越來越小。在出生高峰時期來到人世的嬰兒,現在已經開始進入老年,這就造成整個社會“頭大腳細”。而如果每一代人都生得越來越少,人口老化的狀況會持續加劇。
三聯生活周刊:你提到變化在中國出臺獨生子女政策之前其實已經基本完成,這個說法讓人挺意外的。
王豐:1970年至1979年是中國生育率下降幅度最大的十年。我們今天回顧當年的人口控制政策,發現其必要性是非常有限的。我們把人口多和人口增長快當作一個問題了。從我們的研究來看,其實這些年中國人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生育觀念的變化才是人口出生率降低的根本動因。
三聯生活周刊:我們過去接受的教育是,人口數量少是好事情,這樣人均獲得的資源才多。這樣理解對嗎?
王豐:世界上沒有出現過這樣的例子,即人口老化的國家,財富能夠長期增長。歐洲福利國家和日本都面臨嚴重的人口老化,回頭看,整個人類已經學會了怎么適應人口增長,但沒有應對長壽社會和老齡社會的經驗,這對整個人類社會來講,是新課題。
比如歐洲出生率最低的國家之一西班牙,其失業率達到24%,年輕人口的失業率高達68%。日本當下的年輕人被稱為最痛苦的一代,他們不像父輩,在國家經濟快速發展時也獲得了財富的暴增,不僅自己生活舒適,還可以拿出部分救濟子女。現在日本經濟經歷長期停滯,年輕人起步時很艱難,日本50%的年輕人是以半臨時工的性質開始進入職場的,本來日本公司的傳統是終身就業,現在很多是臨時工,公司也不會為他們的技能培訓、長期發展進行投入。對于年輕人來說,因為看不到好的前景,很多人推遲結婚或是不生育,結果使得經濟更沒有活力,陷入惡性循環。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