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3月16日電 “鎘大米”“三聚氰胺奶粉”“磷韭菜”“硫黃生姜”“蘇丹紅鴨蛋”“瘦肉精豬肉”……近年來一次次爆出的食品安全事件,讓“以食為天”的老百姓如今越來越“為食而憂”。正如政府工作報告中所說,食品藥品安全是人們關注的突出問題。而報告提出的嚴格從生產源頭到消費的全程監管也備受矚目。
“報告切中要害,說到了老百姓心坎上。”河南省信陽市息縣家庭農場主柳學友對此深有感觸,他說,因為使用高毒農藥出現問題的事件已經不少了,高毒農藥的殘留對人的身體、對環境和生態的影響非常之大,甚至是毀滅性的。他認為,“目前我們吃得飽的問題基本解決了,而吃得好、吃得安全的問題迫在眉睫。”
擁有流轉土地占全縣耕地百分之一的柳學友號稱“河南糧王”。他從20多年的種糧經驗中感悟到,農業必須向綠色有機方向發展。他說:“土地不流轉、不形成規模,糧食品質永遠上不了臺階,靠一家一戶解決不了成本和管理的難題。”
問題奶粉頻發,很多父母現在不敢給孩子吃國產奶粉。黑龍江雙城市幸福鄉久源村的養牛大戶劉占雙說,他的心愿就是“讓中國人喝上咱們自己的放心奶。”
他一見到記者就從抽屜里拿出一摞材料,“你看看,這是權威部門的飼料檢驗報告,上面標明三聚氰胺未檢出,鹽酸克倫特羅未檢出。這是奶質檢驗報告,我這兒的標準非常高,比國際標準一點不差。”
老劉有點自豪地說:“因為我這奶好,每公斤要比省里的鮮奶指導價多賣1塊錢。”他最希望的是國家的鼓勵政策能有持續性,這樣乳品安全才能越來越有保證。
食品安全從源頭抓起,需要法制、監管和政策,更需要實踐中一點一滴具體落實。來自生豬生產大省四川的生豬養殖專業戶胡元輝每天看兩會報道,他的見解是:“大家都非常關注如何解決食品安全問題,但不能說得太多,做得太少。”
作為四川儀隴縣武棚鄉新石橋村友邦生豬專業合作社理事長,他面臨很多實際困難。胡元輝說,生豬養殖是高風險、高投入產業,同時也是弱勢產業。從源頭上解決食品安全,我們要憑良心,也要多方的扶持和幫助。希望各級政府和部門能把相關政策落到實處,把監管也落到實處,只有都做到了,才能讓百姓吃上放心肉。
“民以食為天”千百年來亙古不變,而中國老百姓的訴求已從吃得飽轉向吃得好、吃得放心。
順應這種訴求的轉變,“在老百姓最為關心的食品安全領域,國家在頂層設計上做出了調整。”重慶市營養學會副理事長、西南大學食品科學學院教授闞建全說,今年兩會的一大看點就是政府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在食品安全領域,將過去“九龍治水”的分段管理改為綜合管理,這一舉措將有望改變過去食品安全監督過程中各部門“互相推諉”情況。
但闞建全也指出,由于目前我國的農業生產還是以小農、分散經營為主,主力軍又是文化程度不高的老一代農民,從而導致農業科技水平低下,農藥化肥濫施濫用的現象還較為普遍,不能滿足人們對高品質農產品的需求。他認為,要從生產源頭上解決這一問題,農業部門的政策引導、加大科技對于農業生產的支撐力度、加大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培育等至關重要。
看來,解決民“為食而憂”之難題,非一朝一夕,也非靠一招一策,“全程監管”需要“全方位”“負責任”的堅持和努力。(記者梁鵬、陳尚營、黃毅、陶冶、程子龍)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