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新型城鎮化的“新”,體現了與過去發展路徑必須有所區別的決心,更符合城鎮化發展規律和中國的現實,我們有理由寄予美好的期待。同時,也應清醒認識到新型城鎮化必然是高成本的城鎮化。
城鎮化,已經上升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國家戰略。對此,各界達成的共識是,城鎮化需要大力推進,但其重點應從“土地城鎮化”轉向“人的城鎮化”,并把生態文明理念融入城鎮化過程,實現集約、智能、綠色、低碳的發展目標——這就是新型城鎮化。
新型城鎮化的“新”,體現了與過去發展路徑必須有所區別的決心,更符合城鎮化發展規律和中國的現實,我們有理由寄予美好的期待。同時,也應清醒認識到新型城鎮化必然是高成本的城鎮化。
分析城鎮化的過程,土地等資源的供給、產業的聚集和發展、人口的膨脹和市民化是必然的三個方面,而按照新型城鎮化的要求,其各自的成本在未來都將顯著上升。
首先,土地等資源將加速告別低價。數據顯示,我國內地大中城市人均綜合用地已超過120平方米,而東京人均綜合用地僅78平方米,香港才37平方米。與日本快速發展時期相比較,我國GDP每增長1%,對土地的占用量差不多是日本的8倍。土地的低效使用廣受詬病,而其根源正在于獲取土地的成本太低。
目前,旨在提高補償標準的征地制度改革推出在即,這將使農民能夠更多地分享城鎮化的成果,并促進土地的集約利用,同時也推高城鎮化成本。土地資源之外,水資源的使用也漸趨緊張,國家不僅劃定了用水總量的紅線,還上調了水資源費的收取標準;能源的品質也需要巨大的投入來進行升級,否則我們將難以擺脫十面“霾”伏……
全面的資源品價格改革已經箭在弦上,雖然漲價不是改革的目標,卻是可以想見的結果。當然,這也與新型城鎮化集約、綠色、低碳的理念相呼應。在這一背景之下,城鎮化所必需的產業聚集發展的成本將大幅增加;此外,農民工工資持續大幅上漲也對產業壯大形成了很大壓力。這極有可能拉低城鎮化發展的速度。
最后,人口的市民化更需要巨大的投入。不少專家和機構對農民工融入城市的成本作過測算,包括各類社保投入、公共服務投入、住房保障投入等等,一個農民工融入城市,政府要花8萬至10萬元,若以這個數目乘以當前2.5億左右的農民工,則政府投入將超過20萬億元。
以住房為例來說明這種投入的缺口顯得更加直觀。據有關部門調查,農民工在城鎮的住房,52%為用人單位提供的集體宿舍,47%為租住“城中村”、城鄉接合部或近郊區的農民住房,自購住房的比重不足1%。繳納住房公積金的農民工比重不足3%。這顯示絕大多數農民工融入城市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因此,在我們把新型城鎮化當做一個機遇的同時,更應該把它視作一個挑戰。這個挑戰的核心就在于,如此高的成本誰來承擔?
毫無疑問,所有人都將承擔這個成本的一部分。當然收益也為每個人所共享:環境的改善、社會的融合以及可持續的經濟增長。
而成本中的另一部分則需要特定的群體來承擔。比如政府在征地過程中將要支出更多,要花更多的錢填平農民工與市民之間的社保鴻溝、提供均等化的公共服務等等,這些開支可以是新增加的稅收,也可以是在別的支出中減少的部分,不管怎樣,總有部分群體要有所付出,而獲取收益的是農民和農民工。
可以看到,高成本對應的是高收益,這正是新型城鎮化這枚“硬幣”的兩面。這里之所以強調高成本的一面,是因為之前展現更多的是高收益的一面。我們甚至計算出,每個農民工變成市民之后可以對消費貢獻多少、對GDP貢獻多少、對結構調整貢獻多少。然而,畢竟是先要有投入才會有收獲。
問題最終還是回到高成本,這是新型城鎮化所面臨的巨大挑戰。我們在描畫新型城鎮化的美好前景,以激發人們前進的信心和決心之后,還要回到當下的現實,想一想如何解決真正的問題——使成本的分擔能夠盡可能地合理,并凝聚最大的共識快速地加以推進。
很大程度上這需要進一步的改革來實現。征地制度改革、資源品價格改革、戶籍制度改革、收入分配改革、財稅體制改革等等,將是新型城鎮化的必然組成部分。這對各級政府來說,都是不小的考驗。
高成本繞不開,新型城鎮化必須邁過這道坎。(記者 高遠至)
擴展閱讀
城鎮化不是搞房地產
全國政協委員、國家發改委副主任朱之鑫3日表示,中國特色城鎮化不是搞房地產,城鎮化一定要與農業現代化結合。去年物價水平總體上不錯,今年的通貨膨脹還應從幾個環節研究,包括全球貨幣發行的泛濫是否加劇、輸入性產品價格上漲會對國內產品產生什么影響以及農產品供求關系等方面。
城鎮化融資可考慮市政債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推進新型城鎮化的發展思路,這成為本屆兩會的熱點。朱之鑫表示,中國的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是同步推進的,城鎮化是中國經濟發展的潛力所在。城鎮化發展有客觀規律,不是想城鎮化就城鎮化,城鎮化和經濟發展的程度是聯系在一起的。
最新統計數據顯示,中國城鎮化率達52.6%,但按戶籍人口計算只有35%,盡管發展速度很快,但城鎮化率整體仍較低。
朱之鑫表示,從世界各國經濟發展來看,城鎮化都是客觀的發展方向,中國的城鎮化道路最關鍵的是要走得穩、走得準、走得好。如果發展不平衡或在過程中走得不好,糾正起來就難了。
他強調,中國特色城鎮化不是搞房地產。要講城鎮化,不是講城市化,城鎮化是個復雜的系統,要走一條城鄉協調、適宜居住、適宜工作的城鎮化道路。
對于城鎮化建設資金從哪里來的問題,他表示,融資渠道應該是方方面面的,市政債也是其中一個方面。此前,央行曾表示,市政債是發展城鎮化過程中融資的有效渠道。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