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級通知,公司向各分站收取每票0.1元費用。”
1月,醞釀了3年之久的《郵政普遍服務基金征收使用管理暫行辦法》起草完畢,擬向快遞公司按攬收同城、異地快遞分別收取0.1元/件和0.2元/件的“份子錢”。
這邊“四通一達”(中通、圓通、申通、韻達)的民營快遞大佬從郵政局、財政部開會出來,那邊沈達邦就收到了上述“通知”。跟以往一樣,“通知”沒有解釋收費原因。
沈達邦是“四通一達”之一的一家民營快遞企業轄下深圳某收派件分站的負責人。2012年,他度過了疲憊不堪的一年。“雙十一”網購狂歡將快遞行業量大價低的特質演到最大化,讓站里派件量翻倍的情況持續了10天,但收入卻只有小幅增加。在看到“通知”的一刻,沈達邦的胸口像被敲了一記。在“誰先漲價誰先死,誰不漲價誰等死”的快遞行業中,暫時不可能向消費者提價,加收一毛錢意味著所有成本由自己來扛。
加收一毛錢
接到通知第二天,沈達邦接到一個客戶非常著急的電話,必須在半個小時內收取包裹。手下員工忙不過來,沈達邦本想推掉。想想因為“通知”錢又少賺了,沈達邦咬咬牙,親自開車上門收貨。“不做快遞業的很難理解每票加一毛錢意味著什么。”沈達邦說。
申通快遞董事長陳德軍對媒體算了筆賬,申通平均每天接收600萬個包裹,絕大部分是國內異地的,若每件收取0.2元,一天就是120萬,一個月就是3000多萬。
更要命的是,快遞行業平均的利潤只有是3%-8%。長三角地區規模較大的民營快遞企業利潤在0.5元至0.6元每件,廣東的民營快遞企業利潤只有0.3元至0.4元每件。“一年下來,利潤的1/5都會被拿走。”陳德軍說。
沈達邦一年下來,扣除各種人工成本,所得利潤大約有20萬。這還是他經常幫手下業務員干活,親自“掃樓”“掃街道”談業務的結果。按照他的分站每天運送500單計算,這一次血汗錢又被抽去1萬多塊。
根據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郵政普遍服務基金的理由是要專項用于支持郵政普遍服務事業發展,主要包括郵政普遍服務營業建設和必要的設備購置,以及農村村郵站運營補助;因產權不清或者破產等原因無法確定業主的城鎮居民樓信報箱建設;郵政普遍服務安全、監管、科技和信息等基礎設施建設;國務院或財政部批準的其他用途四個方面。
本次征收的基金涉及普遍服務,更讓沈達邦感到無法理解。普遍服務是國家郵政集團專營,未向民營快遞企業放開。
據悉,郵政服務分為普遍服務和競爭型服務。盡管網點已迅速擴大,但民營快遞企業的配送范圍仍主要在城市,鄉村配送目前只有中國郵政旗下的中郵速遞能夠。中郵速遞共享郵政系統的網點資源完成配送,也因此需向郵政集團按照1元/件的價格支付服務費用,少數國際函件則支付0.5元/件。
與這種模式相比,民營快遞則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資金來搭建網點。他們無法享有中國郵政所擁有的壟斷資源,諸如郵政通行免過路費,交通管控受限少,海外郵路有專門的郵關通道等。
國家郵政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12年年前11個月,全國規模以上快遞服務企業業務量累計完成50.3億件。其中,同城、異地、國際及港澳臺快遞業務量分別占全部快遞業務量的23.1%、73.7%和3.2%。計算下來,三部分將分別收取郵政基金1.16億元,7.41億元和3.22億元,共計11.8億元。
微利快遞業
民營快遞已經發展到一個相當窘迫的局面。
1993年,民營快遞企業以代進出口企業遞送報關資料和樣品起家。當時法律禁止郵政部門外企業或個人寄遞業務。這些企業的創始人一天接幾個單子,親自派送。當時跨市的快件收費100多塊錢,坐火車派件還能賺一半。
為避免查處,快遞業只能用加盟的方式迅速擴大發展起來。幾個老鄉分別在上海,在深圳、北京,跑業務、做自己的公司。每個子公司發展自己轄下網點,買汽車、租飛機。
2005年入行時,沈達邦看著分站周邊是華為、富士康等大型企業,預計能賺到點錢。殊不知,其時民營快遞正轉向以低價拼殺為主的局面。快遞行業很快被稱為“兩高兩低”行業,即“高業務收入、高業務量,低利潤、低服務質量”。到2012年,快遞區內運費已從10年前的8-10元下降到5-6元,區外運費也下降1/3。
價格暴跌的同時,成本卻在增加。燃油的價格在十年間翻倍。以93號汽油為例,2005年深圳售價4元/公升左右,目前則是8元/公升。還有人力成本,自2007年起,快遞行業一線配送人員的工資每年漲幅保持在15%~20%,個別企業甚至達到30%。
單件利潤越薄,越需要走量。在加盟制下,沈達邦所在的企業在深圳的網點迅速增加到600多個點。如果把省、市、縣、鎮比作血管網絡,民營快遞的布點開始滲透到毛細血管——沈達邦湖南老家的一個鎮上。“沒有加盟制就沒有今天的快遞行業,”中國快遞咨詢網首席顧問徐勇說,“應該肯定加盟模式的作用,但也要看到它的不足。”時至今日,管理混亂、服務低下已經成了加盟制被人詬病的主要原因。
從業7年,沈達邦每隔一段時間就能看到分站易手。舊的人走了,新的人來,但那個業務點始終存在。他自己的站點每年都有好幾撥人上門求購。“一個好的站點,轉手能賺20萬、30萬、40萬。有人專門做這種生意,找地方個站,伺機轉手。”沈達邦說。排隊入行,據說是因為人們看好網購還會帶來快遞放量。
所以,各地分公司有強烈的沖動繼續增設網點。為壯大自己,一些地方分公司甚至還挪用代收貨款,與總公司扯皮拒付。
利潤壓縮,加盟管理無序、從業人員素質低下等原因,造成暴力投遞件現象不斷被曝光。郵政局統計,投訴量近兩年增長了14倍。
沈達邦現在做快遞是“戴著鐐銬跳舞”。“現在的快遞從業人員都是被逼得把聰明才智發揮到極點,”沈達邦說,“兩個人做三個人的事情。誰都知道要增加人手,現在的價格怎么可能請人?怎么要求深夜工作的員工對每個件都小心翼翼?”
郵政管理部門越收越緊,其中一個重要表現是收費和罰款。在沈達邦看來,不但難見成效,反而刺激從業人員鉆漏洞、損害快遞服務質量。
公司向各個分站征收的費用從此前每月2000元增加到4000元。三年前,每出貨一公斤需要向公司存一塊錢,現在漲到了1.8元/公斤。此外掃描費、管理費、裝卸費,都在往上漲。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