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討的小孩
在近攝氏零下30℃的風雪中,街邊衣著單薄的流浪乞討者卻堅持拒絕被救助。這是記者不久前在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哈爾濱等地,跟隨救助站人員在嚴寒中實施救助行動時常常看到的尷尬場面。
政府街頭救助受阻
“我不需要救助,我也不走。”在齊齊哈爾市某商業區街邊,在滴水成冰的嚴寒中,一位正在跪地磕頭乞討的老人一邊“哈”著“白氣”,一邊對上前詢問的救助站工作人員說。
據這位李姓老人講,他每天能討到幾十元錢,足夠自己生活用,無需救助。在現場記者看到,當工作人員試圖再次說服他時,老人氣呼呼地推開了他們。
齊齊哈爾救助站副站長李鎖斌說:“類似這樣的場景,入冬以來在我市已多次發生。”
幾位救助站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他們對一位穿著單鞋的女乞討者印象尤其深刻。“當時,從外貌判斷約五十多歲的她正向路人磕頭討錢,我們上前表明身份,拿出棉鞋想請她換上,并說可以攙扶她到救助站,但卻被她斷然拒絕。”
工作人員說,隨即她立即起身,迅速收拾自帶的討飯缸和坐墊,麻利地裝進背兜里。“感謝政府,感謝你們的關心。我不去救助站,自己能回家,請政府放心!”他們轉述這位女乞討者話說。
“這段時間,我們對市里繁華商業街上的流浪人員逐一嘗試救助,但很多人拒絕,甚至連準備的棉大衣和棉鞋等也沒送出去。”救助科科長趙鳳閣說。
職業乞丐?畏懼心理?
齊齊哈爾救助站工作人員認為,“職業乞丐”可能占到了街頭流浪人員的80%。哈爾濱救助站副站長張巖峰對這個估算也表示認可。他說,一個例證是,目前哈爾濱城區內流浪乞討人數明顯減少:“職業乞討行當里有這么個說法,夏天北上,冬天南下。”
齊齊哈爾救助站站長彭福軍說,國家近年來開展專項打擊拐賣、逼迫兒童乞討的活動,當地未成年人流浪乞討的現象得到了有效控制,但仍然有一些人“租了房子‘跑單幫’,白天出來乞討,晚上回去睡覺”。
齊齊哈爾和哈爾濱的救助工作人員都表示,東北的冬季天氣實在寒冷,為防止生活無著落的流浪人員遭遇不測,兩地自入冬以來都加大了“掃街”力度,對車站、繁華街區、地下通道、橋梁涵洞等區域重點巡查。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救助站工作人員也表示,雖然“收容遣送”改為“救助”已有多年,但流浪人員大部分文化水平較低、對相關規定很不清楚,甚至對“去政府的地方”還是有些畏懼感。此外,根據有關規定,“救助站對流浪人員的救助是一項臨時性社會救助措施”,救助期限“一般不超過10天”。
民間組織應發揮巨大“救助”潛力
記者在哈爾濱市救助站看到,宿舍窗明幾凈,有電視等文體設施,每餐兩菜一湯主食管飽,但能容納150多人的多個房間遠未住滿。
雖然眼前這些硬件設施較為優越,但張巖峰也坦承,用于街頭巡查的車輛急缺,即使天天在街上轉也不夠。而哈爾濱城區面積大,救助站人手相對不足。但他也說:“只要有需要,我們就是雇車也去拉回來!”
彭福軍說,齊齊哈爾的救助專項基金相對比較充裕,但由于是專款專用,所以用于救助車輛購置和場所設施改善的資金十分匱乏。
此外,物價上漲也造成了很大困擾:“比如說流浪人員的伙食標準是20塊一天,現在外面大蔥都得好幾塊錢一斤,如果吃飯的人數較少、形不成規模效應,就很難買菜。”他說。
一些專家則呼吁民間力量的介入,“一些民間個體和組織應更加靈活也更積極的參與到這項事業中來。”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董鴻揚說。
在北京通州,“隨手街頭救助”活動現場負責人樊銀華則幾乎天天從早上8點半一直忙到深夜12點。“大部分通過快遞和郵政從全國各地過來,也有北京周邊的人把物資送到我們這里。”樊銀華說,“現在庫存大概有十萬多件。”
“經過接收和整理程序,我們就會召集志愿者一起去街頭發放,主要是冬衣冬被,也有包裝食品如方便面和火腿腸。”樊銀華介紹,固定的志愿者大約有幾十人,還有活動前通過微博召集的。
“救助站的救助主要是以自有場所為基地展開,而民間組織可以采取分發物資等靈活的形式。”董鴻揚認為,“在國外有很多民間組織承擔各種社會職能,既節省行政成本,更能提高工作效率,我們應當以政府購買的形式支持、培育民間組織做救助這樣的社會工作。”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