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堅在珠穆朗瑪峰前留影。圖片由當事人提供
中國登山協會秘書長張志堅博士認為缺少預案,隊員丟棄背包、忽略氣候和體能,盲目登頂致悲劇發生
張志堅
博士,國家體育總局登山運動管理中心戶外部主任、中國登山協會秘書長、新聞發言人,曾成功登頂玉珠峰等多個海拔5000至7000余米的山峰,并多次擔任登山隊隊長。
12月22日,在參加天行隊組織的登頂靈山的活動中,副領隊馬云飛和隊員無礙(網名)迷路,后遇難。
昨天,中國登山協會秘書長張志堅博士在分析事故原因時表示,核心層對隊伍的掌控力比較弱,缺少預案,隊員丟棄背包、忽略天氣情況和體能,盲目追求登頂,導致悲劇發生。
40人隊伍只配2領隊“太少”
張志堅認為隊伍過于龐大,核心層對隊伍的掌控力比較弱,領隊應有資格證
新京報:什么時候得知兩驢友在靈山遇難的消息?
張志堅:本月23日我出差回來后,就聽說此事了。
新京報:當時心里第一反應是什么?
張志堅:痛心,并且遺憾。中國登山協會做了很多相關呼吁,但這種悲劇每年都在發生,并呈上升趨勢。我們有時也想不通,為什么出事的頻率這么高。
新京報:這次出事的約40人的驢友團隊,只配了2個領隊,是否太少?
張志堅:太少了。對高山探險來說,領隊和隊員一般是1∶1到1∶4的比例。戶外運動寬松一點,也要在1∶8到1∶12之間。40人左右的團隊,起碼要配4個領隊。
新京報:冬季攀爬靈山,這個40人的隊伍是否太龐大?
張志堅:這本身就是錯的。
40個人的大隊伍里,由于個人的體能不一樣,行進速度會很慢,這會使得體力好的人,要刻意等著體力差的人,增加體力消耗;而體力差的人,要追上體力好的人,也會消耗很大體力。這樣會把整個隊伍拉得很長。
新京報:隊伍太長有什么問題嗎?
張志堅:隊伍拖得長,一會兒快,一會兒慢,登山節奏差,即使經過鍛煉的人,也會被拖垮,而且隊伍拖得太長也容易出危險。如果把體力差不多的人分到一個組里,這樣每個組可以勻速前進,休息一起休息,行進一起行進。這需要之前就計劃好。
新京報:這次出事的登山隊最大問題是什么?
張志堅:最大問題是,登山隊沒有形成一個堅強的核心,或者說核心層對隊伍的掌控力是比較弱的。
新京報:隊員說副領隊之前沒在冬天登頂過靈山,在登山中還出現了認錯路的現象。
張志堅:這起碼說明他準備工作不足。領隊不是想當就能當的,需要經過培訓,有專門的資格證書才行。我們現在稱為“戶外運動指導員證”,分初級、中級等級別。
現在很多領隊,其實不具備領隊的素質。作為一個領隊,首先要持證上崗,這個證標志著你的水平。其次,最起碼的,要具備戶外的一些基本技能,然后,需要具備對團隊的掌控能力。比如對隊伍人員結構、特點的掌握。一個領隊,要能夠聽取大多數人的意見,形成一個決議,那么這個決議是需要嚴格貫徹執行的,不能到了關鍵的時候誰也不聽誰的。領隊,應該相當于隊伍的行政首腦,同時也是隊員的心理依賴者。
新京報:事故中,一隊員體力虛弱遭遇危險,副領隊如果丟下這名隊友就能獨自脫險。那么這種時候,能不能丟下隊員自己先下山?
張志堅:從理性的角度是可以的。但如果從責任和感情的角度來說,是不可以的。
作為領隊,隊員沒下來,你下來了,這就是嚴重的失職。即便是你活著了,你以后的人生也會很痛苦,因為你會為此事自責,可能甚至是自責一輩子。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