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中國社科院第二部反腐倡廉藍皮書——《中國反腐倡廉建設報告No.2》在京發布。藍皮書稱,今年一項調查顯示,近60%的城鄉居民對今后5-10年中國反腐工作取得明顯成效有信心,與去年相比略有上升。
課題組開展了“反腐倡廉建設成效社會評價”城鄉居民入戶問卷調查和對專業人員、企業管理人員、機關干部等專門人群的問卷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受訪者對黨和國家懲治預防腐敗的努力程度和總體效果給予肯定,77%的企業管理人員和76.3%的專業人員認為黨和政府懲防腐敗“非常努力”或“比較努力”;72.2%的普通干部認為所在地區或部門損害群眾利益的突出問題解決得“好”或“比較好”。
專業人員認為“學校亂收費、高收費”等問題經治理已經“明顯好轉”和“有所好轉”的比例為62.9%。
藍皮書指出,當前中國反腐敗斗爭形勢依然嚴峻。認為中國當前腐敗現象“嚴重”或“比較嚴重”的城鄉居民雖然較2011年有所下降,但比例仍然較高。
反腐態度
反腐“麻木感”不可忽視
藍皮書指出,近年來,在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中,反腐敗問題高居前列。因價值觀、評判標準和地位利益不同,不同社會群體對于腐敗現象的主觀感覺出現差異:不僅有對腐敗的“痛感”,還出現了“麻木感”。
中國廉政研究中心理事長李秋芳指出,有“痛感”者,持有對廉潔標準的堅守和清廉風氣的向往,信奉公權力源自人民且服務于人民的基本價值觀,對于濫用公權牟取私利的腐敗現象敏感而痛恨,也有極少數人把自己感到不如意的事情都歸咎于腐敗而產生腐敗泛化心理。
有“麻木感”者,有“只要經濟發展了有些腐敗也算正常”的過度寬容心,而當“自己有事要辦”時也可能加入到不當交易的行列中。李秋芳指出,社會對于腐敗狀況的感知評價和行為選擇是反腐倡廉建設必須觀察的“晴雨表”。任何時候都不可忽視社會對腐敗現象存在的“寬容心”和“麻木感”,要清醒地認識和防范腐敗病毒蔓延擴散的風險。同時應該高度重視百姓對腐敗現象的“痛感”,將其作為對腐敗分子的巨大壓力。
熱點回應
反腐井噴難說貪官增多
近期,通過網絡曝出的貪腐問題激增,呈現井噴狀態,引發公眾思考:是貪官越來越多還是反腐力度加大?對此,監察部副部長于春生表示,“貪腐官員不好講越來越多,因為我們現在發現的有些案件并不是近期產生的,可能是前幾年或十幾年前發生的一些案件,到現在才暴露。”因此得不出力度越大官員腐敗就越多的結論。他指出,這種現象應該理解為我國的反腐敗力度加大了,輿論監督加強了,國家這方面的政策更加重視,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于春生在研討中指出,有效治理和預防腐敗需要創新和智力支持,紀檢監察機關要敞開大門歡迎專家學者調查研究。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