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志愿者從濕地中的人造水坑中,打撈出一個印著“克百威”字樣的農藥袋。
新京報記者調查農藥銷售、投藥者毒鳥、餐館收鳥鏈條
■ 簡介
東方白鸛
東方白鸛,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隸屬鳥綱鸛形目鸛科,體長約1.2米,翼展近2.2米,除飛羽黑色外,余部體羽白色,喙黑色,眼部裸區和腳為紅色,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定為瀕危種,同時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一及《中日候鳥保護協定》。目前全球數量已不足2500只。
在德國,它的近親白鸛被奉為國鳥,保護甚佳。德國人在屋頂筑巢迎接它們,尊稱它們為“白衣騎士”,德國人相信,白鸛能為他們帶來幸福。
它修長的尖嘴里流出黏液,行動遲緩。
中毒之后,它的肌肉不受控制地急促痙攣,呼吸艱難。這痛苦的過程,一直要持續到它死去。
可它仍想飛翔。護鳥志愿者莫訓強看到,它撲扇著展開近兩米的黑白羽翼,掙扎著,卻幾次栽倒在冬日的濕地里。
它是東方白鸛。
2012年11月,在天津北大港濕地自然保護區,遷徙中棲息于此的東方白鸛遭遇投毒。數天來,志愿者們跋涉濕地,救出13只,但更多的東方白鸛痛苦死去。如果不是志愿者們打撈起20具東方白鸛的尸體,它們最終將以每只200多元的價格售給餐館,成為盤中餐。
新京報記者調查得知,保護區周邊,投毒者、餐館老板、食客、售賣農藥的銷售商,成為害死東方白鸛等珍禽直接或間接的兇手。
北大港濕地自然保護區面積超過60萬畝,當地林業部門的巡護力度卻捉襟見肘。大港城鄉一體化辦公室林業科科長張文續說:“科里就4個人,繞保護區巡護一圈,就得一整天。”
每年3月,東方白鸛在俄羅斯東南部和我國東北地區繁殖,9、10月份離開繁殖地,成群分批往南遷徙。
莫訓強,護鳥志愿者、南開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博士生。他說,據很多護鳥志愿者和專家的觀測,遷徙時,它們常在開闊的草原湖泊和蘆葦沼澤地帶活動,“近幾年,它們每年都在北大港濕地停留半個月左右,這次我們觀測到約500只東方白鸛。”莫訓強說。
可莫訓強們沒想到,在這棲息的半個月,有20只東方白鸛卻沒能再展翅遷徙。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