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長沙11月4日專電 因“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落霞與孤鷺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等名句而享譽盛名的黃鶴樓、滕王閣、岳陽樓等“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樓”,最近傳出計劃集體“打包”申遺的消息引發各方關注。
而在3日舉行的“2012中國歷史文化名樓市長論壇暨第九屆名樓年會”上傳出最新消息:中國文物學會歷史文化名樓保護專業委員會負責人稱“還沒有達到完全統一的意見,還在協調中”。
圖說:黃鶴樓
十大名樓“打包”申遺,被疑屬“假古董”登臺
據悉,十大名樓聯合申報世界物質文化遺產一事,最早是由長沙市園林局、中國歷史文化名樓保護專業委員會發起倡議。
該委員會創辦于2004年,由黃鶴樓、岳陽樓、滕王閣、大觀樓、蓬萊閣、鸛雀樓六大歷史文化名樓發起成立。此后,長沙天心閣、南京閱江樓、西安鐘鼓樓、寧波天一閣和杭州城隍閣相繼加入,由此增加至11座。此次,除城隍閣外,其余10座名樓都加入了聯合申遺之列。
記者從黃鶴樓公園管理處了解到,景區確認了十大名樓聯合申遺一事。“這次活動是主辦方提出的一個倡議,至于‘申遺’什么時候啟動、怎么申報,還要等到名樓年會召開后,經過專家學者論證研究,才能確定。”
記者就此事致電湖北、湖南兩省文物局時,有關文保專家指出,按照程序,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需要經過國家文物局審批,但目前中國計劃申請世界文化遺產的清單中并沒有十大名樓在內。十大名樓許多都是現代新修的,黃鶴樓、滕王閣是上世紀80年代的鋼筋水泥建筑,僅岳陽樓、天一閣等少數樓閣屬于國家文物保護單位。有好多連文保單位都不是,屬于“假古董”。
對此,中國文物學會歷史文化名樓保護專業委員會會長鄒律資解釋說,中國名樓多數是木構,年代一久,很多名樓都經過重新修建。但是,每一座能夠保留下來的樓閣都有著厚重的文化支撐和延續。
鄒律資表示,當前名樓聯合申遺,需要各級地方政府的支持,因為申遺所需經費是個人與協會無法承受的。現在,有關政府在組建班子申遺上還沒有達成高度統一,因此目前將“聯合申遺”工作暫緩,等待名樓所在的各地政府達成共識后,會將工作繼續推進。
“歷史名樓”無歷史,“文化遺產”缺文化?
對于十大名樓聯合申遺的消息,一些專家及文保愛好者表示“不靠譜”。因為在世界文化遺產的認定標準中,“原真性”是最核心也是最基本的遺產要素。不少學者擔憂,缺少原真性,歷史文化名樓申遺或將“無疾而終”。
以武漢的黃鶴樓為例,歷史上屢建屢廢,最后一座“清樓”建于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毀于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如今人們看到的黃鶴樓,是上世紀80年代以清同治樓為藍本重建的“新版黃鶴樓”,并且樓內還建有電梯;滕王閣歷經29次重修,現在的滕王閣是1985年依照梁思成所繪的《重建滕王閣計劃草圖》重建而成。
打包申遺一事在網上也引來諸多議論,許多網友認為十大名樓共同申遺的前景并不樂觀。更有網友曬出部分名樓的“翻新重修”日歷,吐槽“歷史名樓”不過是一個“歷史樓名”,“除了名字是老的,其他的都是新的”,建成于2001年的南京閱江樓只有11歲。
也有人質疑名樓申遺的背后也許是商業利益作祟,微博網友“十二玉樓在帝都”表示“不反感申遺,更多擔心的是申遺漲價的意圖。”
在華中師范大學民間文化研究中心教授陳建憲看來,申遺項目應該具有“對人類具有普遍意義”的高度,而十大名樓目前未能具有這樣的意義。他贊成為了弘揚文化而申遺,而不是“運動式”的申遺。
不過,寧波文化學者戴松岳認為,“十大名樓聯合申遺”集中展示了中國古代科技建筑水平以及精神方面的追求,“岳陽樓是儒家思想的典范、蓬萊閣是對仙境的向往、天一閣則反映了文化傳承”,因此十大名樓申報文化景觀類型的確有可行性。
做好當下的文物保護工作才是重中之重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大部分人真正反對的不是名樓申遺,而是反對利用申遺來謀求經濟利益,浪費社會公共資源。不少專家學者也表示,申遺固然重要,但是做好當下的文物保護工作才是重中之重。
從以往的實例中,人們不難發現,相對于申遺的巨大開支,申遺之后保護費用稀缺已成為普遍現象。對于申遺的項目本身而言,其成功申遺之后,便成為當地旅游業的“搖錢樹”,而最應該做的遺產保護工作卻被拋諸腦后。
鄒律資說,“十大名樓申遺沒有任何商業操作。申遺的目的是保護和挖掘名樓文化,實現名樓的文化傳承。網民以為申遺是為了提高門票價格,是為了賺錢,這是一種誤解。”
業內人士指出,申遺固然重要,但是未必只有成為世界文化遺產才能彰顯出文物的價值,文物重在其匯聚了人類的勞動和智慧,而并非在于被貼在上面的“標簽”。十大名樓在申遺之前不妨重溫一遍世界文化遺產最本質的意義和申遺的最初目的。(記者明星、廖君、陳俊)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