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志軍:向死而生
2007年凌志軍被診斷為“肺癌,腦轉移”,名醫會診幾乎一邊倒地判定,活不過三個月。然而五年后,他完成《重生手記》。這是一個癌癥患者從身陷絕境到逐步康復的親歷記,也是一位著名記者對當今中國癌癥醫療體系種種利弊的觀察和剖析
2007年4月8日,對很多人而言,尋常到無需記錄。
而對凌志軍,這個有著30多年記者經歷,出版過《交鋒》、《聯想風云》、《變化》等多部暢銷書,被人稱為“中國的威廉·曼徹斯特”的男人而言,這一天的底色,卻帶著黯然與悲傷——他打算向自己的讀者告別。
當天下午,是凌志軍新書《中國的新革命》發布會。離家前,他把蓬亂的頭發梳理整齊。拿一根拐杖,盡量讓腳下顯得平穩。因為眼睛畏光,淚流不止,他不得不戴一副深色墨鏡。
“各位下午好。”——現場,凌志軍一開口,就感到自己聲音微弱,氣若游絲。臺下坐著的,有他敬重的人,有很多朋友同事,還有素不相識的人。想到這是今生最后一次對他們說話,凌志軍內心涌上一股堅定——“盡量表現得好一些,”他對自己說。
整個發布會,氣氛溫暖真誠但卻小心翼翼。所有人都在避談兩個字——癌癥。
忽然,一個激昂的聲音響起。紀世瀛,中關村早期創業者之一,他站起身說:“得了腫瘤也好。要堅強。不瞞你講,我去年7月28日被診斷為胰頭癌。醫生說我只有八個月的生命,可今天我還活著……”“得這種病的人,70%是被嚇死的;20%是被治死的,因為亂治;只有10%是病死的。”
紀世瀛的話,打破了現場謹小慎微的氛圍。眾人不再避談“癌癥”二字。而凌志軍這個不久前被眾多醫生宣判,活不過三個月的病人,在收獲無數鼓勵的同時,也從紀世瀛提到的幾個百分比數字中獲取了精神力量與某種啟示。
比疾病更讓人絕望的專家
2007年2月,凌志軍病倒了。醫生在他的顱內發現兩處病灶,疑為“腦瘤”,之后又在他的左肺發現腫瘤,由此診斷“肺癌、腦轉移”的概率為98%,也可以說是“肺癌晚期”。
和大多數病人一樣,在變故忽然而至時,凌志軍眼前閃動的,也都是慘淡的光。絕望之時,朋友建議他去北京天壇醫院,并推薦一位權威主任。
凌志軍認定這是他人生的關鍵時刻。忍耐了兩個小時的路上顛簸和頭暈目眩,花了300元掛上專家號,凌志軍和妻子在昏暗的醫院樓道中等待了三個小時。他們周圍,也都是等候就診的病人,繞著專家診療室外面的門廊坐了一圈又一圈,每一張臉都帶著混沌不清的絕望和希望。
醫院下班前,凌志軍見到了主任。主任看他一眼,便把注意力集中到核磁共振膠片上。凌志軍強打精神,試圖敘述突然發作的癥狀,可是很快發現主任對此并不感興趣。“他的熱情似乎只在向他對面的年輕醫生侃侃而談,年輕醫生則是一副洗耳恭聽狀。”凌志軍努力提高聲音,希望主任的注意力能轉移到他身上。然而,主任只是再掃他一眼,因被打擾而顯得不高興。
“我忽然覺得自己并不是他的一個病人,而不過是一個病例,在適當的時候自己送上門,做了他的教學標本。”凌志軍說。
而作為病人家屬,內心的恐懼與焦慮時常比病人更甚。身旁的妻子忍不住打斷主任教學,問:“腦子里的東西和肺部病灶是否有關?”
“你想讓它有聯系?是嗎?”主任連拋兩個問題。
凌志軍和妻子不再發聲。
告別主任時天已大黑。凌志軍倚著妻子蹣跚而行。在經過等候和期待后,他們得到的僅僅是一張“專家門診掛號費發票”、一篇演講,以及帶著問號的診斷書:膠質瘤?多發轉移性病變待除外。一個“?”、一個“待除外”,這顯得既明確又大有回旋。
凌志軍既不能確定自己得了什么病,也不知道該怎么辦。一切還在原點。
在此后的日子里,類似的演講和診斷凌志軍又遭遇了許多次,而他除了越來越焦慮和沮喪外,別無所獲。
然而陰霾中偶爾也會透出一點微弱的光。
凌志軍的妹妹也是醫學專家,在比利時工作。她帶來了國外專家的會診結果——至少沒有那么悲觀。
妹妹向凌志軍轉述了外國專家的會診經過。在一間擁有碩大讀片器的房間,醫生們把凌志軍的全部腦部膠片,總計九張依次排開,懸掛半面墻壁。他們拿著放大鏡,仔細閱讀每一張,又認真聽凌志軍妹妹講述發病經過,對他們認為很重要的細節不厭其煩地反復詢問,然后回到那些膠片旁,重新依次查閱。
整個過程持續大約60分鐘,然而仍沒有完,他們又把膠片的數碼文本拷貝到電腦上,經過放大處理后再來比照,之后形成自己意見。這樣的會診,先后有過兩次。
與中國醫生的結論明顯不同點有:腦部病灶50%不是腫瘤,或者只是良性腫瘤;腦部病變和肺部病變沒有關系的可能性更大。
鑒于此,外國專家認為,仍有進一步確診的必要。但由于沒有見到病人,他們甚至不認為這是一個正式的診斷。他們極力建議凌志軍在中國重新來一次會診,請最好的醫生,并當場推薦一位。
凌志軍的妹妹懷著信任與希望,當機立斷,登上從布魯塞爾飛往北京的飛機。凌晨5點落地,她直奔那家醫院。仍是300元掛號費,仍是漫長等待,仍是被充滿期待的病人圍繞。之后,妹妹見到那位神經外科的權威。他在九張膠片之中挑出三張,匆匆看了幾眼,之后,接連說了幾次“轉移瘤”,并說“必須立即手術”。
“如果不手術會怎樣?”——這或許是每個病人家屬,都有的疑問。
“不手術?那就等著唄!”專家說,第一次抬起眼。
或許沒有人會聽不懂“等著”背后的內涵。“等著”,即“等死”。
妹妹本想把國外專家的意見說給這位專家聽,可沒開口,便被打斷。她聽到他在招呼下一個病人。妹妹看看表,這次“特需專家門診”,總計三分鐘。
“如果真像醫生說的,樂觀積極的精神是戰勝癌癥的重要力量,那么我可以肯定,很多醫生的表現甚至比疾病本身更加讓病人絕望。”凌志軍說。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