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光伏產業在2012年進入了多事之秋,在美國的“雙反”裁定之后,歐盟對從中國進口的太陽能電池、太陽能板及其他光伏組件發起的反傾銷調查,成了“第二只靴子”。這只靴子何時會落地?歐盟是否會同美國的態度一樣決絕?
在這場歐盟史上涉案金額最大的反傾銷調查背后,有歐盟對華貿易長期以來既愛又恨的糾結立場,也有困擾“中國制造”多年,關于如何突圍的反思……
“鐵娘子”的無奈
默克爾不愿看到中歐以對簿公堂的方式解決光伏貿易摩擦,至少看上去是這樣。她在9月中旬回答記者提問時重申,支持通過對話解決貿易摩擦。
8月底,當默克爾留下同樣的話結束訪華行程時,不少中國光伏企業為之松了口氣。但不久后,它們便獲知歐盟對中國光伏產品發起反傾銷調查。
“歐盟委員會是否會給出臨時性裁定,還要幾個月時間。目前中歐協商已經展開,我們希望充分利用好調查的幾個月時間,通過對話解決爭端。”默克爾說。
很明顯,“鐵娘子”沒能在歐盟立案前如愿做動歐盟的工作。德國雖強大,但在27國成員組成的反傾銷委員會中,并沒有或沒有展現出“一言九鼎”的力量。
而在國內,默克爾也受到來自光伏產品生產商的壓力。2011年日本福島核事故后,德國決定全面放棄核電計劃,代之以可再生能源為主的能源戰略。德國雄心勃勃,提出2050年將可再生能源發電比例提至80%。德國電氣工程師協會預計,光伏發電和風能發電將成為可再生能源發電的兩大支柱。
但近一年來,德國政府大力扶持的太陽能產業卻經歷了一場不小的動蕩。從2011年12月起,德國混合太陽能公司、太陽能千年公司、索倫公司,以及曾經的全球最大太陽能電池生產商Q-CELLS因扛不住市場競爭先后破產。
如今,在德國,拿得出手的大型太陽能產品生產商已所剩無幾。申請美國“雙反”調查和歐盟反傾銷調查的“急先鋒”、德國太陽能世界(SolarWorld)就是其中之一。
這家生產商2007年在全球業界排名第七,如今已經下滑至第20位。2011年,太陽能世界年度報表上顯示近3億歐元的虧損。為下調生產成本,這家企業近兩年來已多次宣布裁員。
“中國生產商破壞了規則。”這是太陽能世界首席執行官弗蘭克 阿斯貝克為業績下滑所做的解釋。他的公司帶領歐洲20余家光伏企業組成名為“歐盟支持太陽能”(EU Pro Sun)的團體,于今年7月將一紙訴狀遞交歐盟,狀告中國企業傾銷。
“如果歐盟不采取行動,我們將會見識到中國的壟斷和壟斷價格,”EU Pro Sun主席米蘭 尼奇克威脅道。
歐洲人的糾結
不過,在德國太陽能市場研究中心主任沃爾夫岡 胡梅爾看來,德國光伏企業沒能控制成本、提升企業競爭力,卻把丟掉市場歸咎于中國同行,有些說不過去。
“中國在電力、地皮、原材料、人工等方面都具有成本優勢,而且中國企業也開始重視研發,產品質量今非昔比。”胡梅爾說,“人們為什么要多花20%的錢,購買大小相當,質量也未必比中國產品好的德國模板呢?”
“就像在奧運賽場上,你不能因為別人變得比你強,就指責他不公平競爭。”他說。
實際上,中國光伏生產設備和主要材料很大一部分需從歐洲進口。2011年,中國僅從德國就進口價值3.6億美元的銀漿,進口多晶硅價值7.64億美元。近年來,中國從德國和瑞士等歐洲國家采購的生產設備總值超過100億美元。
“設備生產商賺了中國的錢,產品出爐后卻不讓中國賣回來,這樣做是不對的。”胡梅爾說,“只有通過自由貿易,才能讓大家都受益。”
在光伏產業鏈中,中國處于中間的制造、組裝環節,上游的設備生產、硅料提純,下游的電站應用等主要位于歐美地區。
歐盟委員會數據顯示,2011年,歐盟從中國進口光伏產品總值210億歐元。中國商務部資料顯示,歐洲是目前全球光伏產品的最大市場,也是中國光伏產品出口的主要地區。
在歐盟委員會關于采取反傾銷措施的規定中,有一條是“措施不得損害歐盟利益”。一些歐洲政治和企業界人士的糾結正在于此。打壓中國廠商,可能給本地區生產企業帶來暫時的好處;而中國市場的存在,又可讓歐洲在光伏產業中“兩頭得利”:既能出口昂貴的生產設備和技術,又能買到廉價的光伏產品。
不過,對于更多的人來說,這不是一筆很難算清的賬。中國政府在歐盟啟動反傾銷調查后多次表態,提醒歐盟,在當前的經濟形勢下,不磋商而采取單方面的貿易限制措施不符合雙方的利益。
德國綠黨能源政策專家、聯邦議會議員漢斯-約瑟夫 費爾也坦言,在歐債危機背景下,控告中國企業對以出口為導向的歐洲經濟來說無異于飲鴆止渴。而且,這一舉動不利德國能源轉型,太陽能板價格止降將阻礙德國太陽能市場發展。
德國“可支付太陽能聯合會(AFASE)”也于歐盟宣布開展反傾銷調查后發聲,要求停止調查。該組織表示,不少德國企業從中國廉價的光伏產品中獲益,自由貿易對產業發展至關重要。
“征收反傾銷稅,只有‘太陽能世界’這樣的生產商會得到好處。”胡梅爾說,“這無疑會令中歐光伏合作的雙贏變成雙輸。”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