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頭坳內殘留的候鳥羽毛
入夜,無數的射燈照亮了寂靜的山谷,一群候鳥漸漸飛入燈光的照射范圍,忽然一聲槍響打破了山谷中的平靜,緊接著槍聲大作,一只只候鳥應聲落地……次日,山上只留下滿地的羽毛和捕獵者扔下的垃圾,被捕的候鳥則出現在集市攤販的手中……
10月16日起,網上流傳著一個名為《鳥之殤,千年鳥道上的大屠殺》的視頻。視頻由《長沙晚報》記者李峰暗訪拍攝于湖南省郴州市桂東縣的一座山谷里。視頻中,候鳥慘遭獵捕的鏡頭深深刺痛了觀眾的心。
更令人憤怒的是,類似的視頻在網上不止一段,愛鳥志愿者近年來還在邵陽市新邵縣的觀音山、株洲市炎陵縣的牛頭坳等地拍攝了類似的視頻。
候鳥為何頻繁遭獵殺?盜獵行為究竟有多大規模?有關部門對此又采取了哪些措施?帶著這些問題,晨報記者前往羅霄山脈的大山深處進行了實地探訪。
盜獵者進山已踩出新路
“晚上可熱鬧了,摩托車來來往往,漫山遍野都是引誘候鳥的燈光,整個山坳像是燈光織成的大網,鳥會自己沖下來,有的甚至不用竹竿打,上去直接用手抓就行。”村民胡全海(化名)描述的這一場景,發生在株洲市炎陵縣下村鄉的牛頭坳。這里位于湖南、江西兩省交界處,屬羅霄山脈的中段,海拔約1800米。每年秋季,無數的南遷候鳥都會經過這條“千年鳥道”,場面十分壯觀。
在村民的帶領下,記者沿盤山公路來到牛頭坳的捕鳥現場:這里的山體形成一個口袋狀,而村民所說的“燈光織成的大網”,就在口袋的底部。
下村鄉居民張善初(化名)介紹說,山上經常是在黃昏時分就開始起霧,“夜間更厲害,有時候摩托車的燈光只能看到兩三米遠”。
由于海拔本身就很高,再加上山峰的高度,因此一些體型稍小的候鳥無法飛到霧氣之上。而牛頭坳發出的燈光便成了候鳥的“燈塔”,它們奮不顧身地沖向光源,卻不料這是個陷阱。
在牛頭坳的“口袋底”,記者看到,與兩側翠綠蔥郁的山體不同,山上有很多區域呈現出裸露的土壤和砂石,像無數貼在山上的創可貼。另外,山上還有許多彎彎曲曲的小路穿行其間。
如果不是走近觀察,你會很容易誤以為這是開采山石留下的痕跡。但其實這些斑駁的區域,是盜獵者為了拉網捕鳥而踩踏、挖開的,小路也并非政府鋪設,多是盜獵者來來往往走出來的。
捕獵候鳥多是中年人
“創可貼”附近隨處可見散落的羽毛,以及大量新鮮的煙蒂。另外,地面上還有一些明顯是挖出來的坑,“這是盜獵的人用來插放拉網桿子的”。
記者還注意到,幾乎每個拉網區的山壁上都有貓耳狀的洞穴,“夜間的山上很冷,而且濕氣重,他們挖出這些洞用于躲避風雨。”胡全海說,上山打鳥的多數是想多掙點錢的中年人,“村里的年輕人大多外出打工了,剩下的也不愿意受這個罪。不過要是天氣合適,年輕人也會結伴上山打一些,就當是娛樂”。
據張善初介紹,盜獵者有時候甚至會通宵打鳥,“運氣好的時候,一張網一通宵打到的鳥能裝兩麻袋。頭一晚打下來的候鳥,一部分會出現在鄉里的市場上,還有一部分則直接送入各家飯店,剩下的一部分就是自己吃。”
“最便宜的幾元錢一只,最貴的上千元一只。”張善初說。
此外,當地居民還表示,在炎陵縣以南的湖南桂東縣、以東的江西遂川縣,偷獵候鳥的現象更為嚴重,甚至有不少人還用上了鳥銃等火器。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