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下半年,國際糧價大幅上漲,特別是7月,國際小麥、玉米和大豆的價格較6月分別上漲了21.5%、23.9%和19.0%。截止到目前仍然維持在歷史高位。這不能不再次引起人們對糧食安全的擔憂。目前我國的糧食價格又是一種怎樣的情形呢?秋收之后看糧價,圍繞糧價,記者展開了調查。
(一) 玉米價格走低 農民惜售收購難
在山東棗莊,當地的玉米種植大戶魏洪光告訴記者,今年他總共承包了1800畝地,全都種的玉米,由于種植時天氣特別干旱,原本以為,今年的收成會很不好,但沒有想到的是,后期的幾場大雨卻保證了今年玉米的豐收。然而又讓魏洪光又沒有想到的是,玉米豐收了,玉米價格卻下來了。原本盤算著今年秋收能小賺一筆,但現在來看,這個算盤是落空了。魏洪光說,玉米價格高的時候,每畝能賺500元錢,按目前這個情況,價格降低到每畝賺到300多元錢,也就是說比原來想的少賺200元錢。
山東是我國的產糧大省,今年上半年,受國際糧食價格的影響,我國的玉米價格也在持續攀升。加之棗莊本地天氣干旱,新舊玉米青黃不接,今年6、7月份,其玉米價格曾一度上漲到1.28元一斤,再加之老百姓當時都對今年的玉米豐收不抱希望,于是,魏洪光猜測,今年新玉米的價格也一定會便宜不了。
然而讓魏洪光沒有想到的是,在國家的支持下,小麥的價格上去了,市場上玉米的價格卻下來了,根據記者的了解。當前整個棗莊新上市玉米的價格大概都在1.02到1.05元之間。這個價格雖和去年同期基本持平,但和今年頭幾個月前相比,每斤最多卻下降了2毛多錢,魏洪光說,如照此算來,他這1800畝地的玉米就少收入近40萬元。作為當地的土地承包大戶,魏洪光這幾年的秋糧一直都是玉米。鑒于最近幾年,玉米價格一直都在平穩持續地上漲,當地農民都對今年充滿了期待。特別是在今年九月,新上市的早熟玉米賣到1.2元的高價之后,當地傳聞玉米今后還要漲價,魏洪光說,有些人就沒把玉米全部賣掉。棗莊市泥溝鎮村民胡安志就因此吃了虧。
胡安志告訴記者,九月份玉米賣到1.2元的高價,自己聽說還要漲價,就按住沒賣。然而讓胡安志沒有想到的是,時間僅僅過去了2個月,玉米價格就急轉直下,孩子們都勸他把剩下的玉米趕快賣掉,可他卻堅持再等等看,誰知到了9月份,玉米價格就已降到1.1元一斤,到了現在,就又降了6分錢。作為棗莊市糧食局的局長,采訪中,劉春俊告訴記者:一些囤積玉米的經銷商也因此而倒了大霉。
棗莊的玉米價格如此,那其他地方又如何呢?采訪中,記者恰遇剛從河南、山東等地考察玉米市場回來的山東棗莊國家糧食儲備庫主任田洪文,田洪文告訴記者,這次他共跑了8個縣市,范圍涵蓋河南北部以及山東南部等部分地區。就樣品來看,這些地方的玉米成色都不錯,產量也都較往年有大幅度地增加,但價格都和棗莊一樣,較往年有所偏低,其中河南夏邑為1.03到1.04元一斤,虞城為1.02到1.03元一斤,山東鄒城最貴,但也僅有1.05元一斤。面對這個價格,田洪文說,很多農民都不認可,今年的玉米收購價開磅是比較低,
農民的惜售心理也就由此產生。在棗莊采訪的這幾天,記者發現,主動賣糧的農民屈指可數,這其中,除因今年玉米收割較晚,還未來得及脫粒曬干外,大家期望后市玉米價格還能上漲當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采訪中,一位來自臺兒莊區馬蘭鎮的農民就明確告訴記者,要再等等看,等到價格穩定了,漲了再賣。
農民的這種惜售對糧販子張懷海的生意影響很大,在棗莊市馬蘭鎮,記者看到,張懷海跑了一上午也沒有買到多少玉米。偶爾碰上一個主動叫他的,可要賣的玉米還不合格。看著這滿街的玉米竟然沒有賣的,張懷海滿腹無奈,生意越來越不好做。在臺兒莊區國豐糧貿收購點,記者看到,一位農戶就因開出的價格低,而把玉米重新拉了回去。
(二)國內外經濟形勢低迷影響玉米價格
從最近5年的行情看,玉米價格持續攀升,因此今年的降價顯得尤為特殊。雖說玉米價格的下降很讓魏紅光不爽,但今秋玉米的豐收卻又讓他喜出望外。為了搶收,頭幾天魏洪光的手受了傷,流了不少血,還斷了幾根筋,但他說,這都沒有什么,作為農民,他最在乎的就是今年玉米的豐收。他的玉米地每畝能達到600多公斤以上的產量,好的地塊達到750公斤。對于這個數字,魏洪光說,要是在今年六七月份,他是連想也不敢想。當時由于天氣干旱,玉米苗的成活都成了問題,這讓當時正在青島學習的魏洪光很是著急,他就天天打電話追問家里的天氣情況:如果這1800畝地的玉米收成不好,魏洪光說,他哭都找不到地方。當時如果再旱一段時間的話,1000多畝地就將絕產,導致接近200萬的虧損。
而就在這個時候,玉米的價格也攀生到了今年以來的最高值:1.28元。大家紛紛預期今年玉米欠收,價格肯定上漲。然而就在此時,天降甘霖,旱情解除,后期玉米也長得出奇得好,根據棗莊市糧食局提供的統計數據表明,今年整個棗莊玉米播種面積183萬畝,預計總產90萬噸,玉米產量再創棗莊歷史新高,玉米價格也隨之而落。
談起六七月份玉米價格上漲的因素,劉春俊告訴記者,由于今年玉米播種期間土地墑情和天氣干旱等不利因素的影響,農民預期玉米產量下降,到了9月,有專家甚至預計,今年國內玉米產量將減收約10億斤,再加之國外糧食價格大幅上漲,世界糧食危機言論再次興起,最終促使今年二季度以來國內玉米價格的一路上揚。
然而當玉米豐收的現實擺在眼前,“玉米減產帶動價格上漲”的言論也便而煙消云散。
另外根據相關統計顯示,在棗莊,本地玉米的消費主要來自玉米加工和飼料生產,二者總需求占到玉米總消費的95%以上。但由于經濟大環境的影響,今年以來,整個棗莊的玉米深加工企業和飼料加工行業景氣不再。在棗莊市宏宇飼料有限公司,記者了解到,今年他們整個飼料的銷量就比去年減少了很多。公司負責人宋傳杰告訴記者,今年的產量和銷量要比去年低,去年公司生產了15萬噸 今年預計也就是10萬噸,相差了1/3。
在現場,記者看到,由于銷量下降,前來這里排隊拉貨的車輛已較過去減少了很多,雖然也有幾輛排隊的,但也是因頭幾天企業停產檢修無貨可賣,只好集中到現在來買。職工的收入也因此而大受影響:雖說目前宏宇公司的日子有些不大好過,但由于其本身的品牌和質量不錯,宋傳杰說在本市他和其他三家飼料企業相比,生意還算最好的。由于經濟不景氣加之養殖成本過高,他說,現在很多養殖戶都關了門。究竟這個行業什么時候能有好轉,現在還是個未知數。
飼料企業的日子如此,淀粉行業的日子也不好過,在山東滕州大宗生物開發公司,記者發現,作為一家玉米淀粉深加工企業,和往年那種大幅贏利的情況相比,今年他們的效益也已大打折扣,甚至有時候還會出現微虧的狀態。公司負責人王德芳告訴記者,一噸淀粉大約虧到50至100元錢,已經虧損了兩個多月了。
為控制糧食消耗,采訪中,記者獲知,自2007年以來,玉米深加工企業就開始受到國家的控制,特別是去年下半年以來,政策更是加緊,除不允許加工企業收購玉米外,糧食的進項稅也不給抵扣,企業成本由此大幅增加。再加上當前經濟增速放緩,市場需求下降,玉米深加工企業日子難過,很多小廠紛紛倒閉。
一位賣糧的老板告訴記者,目前在滕州就有很多這樣的小面粉廠都關門了,根本干不起來了。
由于需求放緩,糧源充足,在現場,記者看到,大宗公司對購進玉米的檢測也較往年更加嚴格,相對于今年上半年企業搶購玉米時,和之前那種“蘿卜快了不洗泥”的狀態相比,這些前來送糧的司機不禁抱怨,大宗公司目前的檢驗太過于苛刻,對質量把得更嚴,好中取優。
新玉米上市價格的下跌或許正是對當前微妙經濟形勢的真實描述,以上市公司中糧生化為例,該公司2011年上半年酒精類及其副產品銷售額同比增長39.44%,而今年上半年同類產品的銷售額同比增長還不到10%。為此,有專家預言,如果經濟形勢得不到有效逆轉,那么今后玉米的價格將很難有大幅上揚。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