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機的安全隱患
智能手機越來越普及,微博、微信等平臺的影響越來越大,人們發現,信息獲取與發布更加便捷,時空距離也“縮”得更短。值得警惕的是,信息技術應用的“雙刃劍”特性正顯露出來,智能手機安全隱患、微博虛假廣告、微信犯罪等問題也走入你我的生活。本期“社會文化”欄目刊發兩篇相關報道,分析這些現象,提出對策。
具備豐富應用功能的智能手機,正在成為使用最為廣泛的數據處理終端。專家表示,目前智能手機操作系統被國外廠商壟斷,應不斷增強風險防范意識,加大自主研發投入,不斷強化移動信息的保護工作。
系統壟斷之憂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日前發布的《第3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今年6月底,中國網民數量達到5.38億,其中手機網民規模達到3.88億,手機首次超越臺式電腦,成為第一大上網終端。
記者在一部智能手機上看到,這部手機安裝了“QQ互聯網瀏覽器”“office辦公系統”“MSN聊天軟件”等30余個軟件,功能的豐富性堪比電腦。該智能手機的使用者高凡倩是一名銀行工作者,她告訴記者,在路上她會利用手機聊天軟件和朋友聊天,也會通過手機瀏覽器上網,旅途中還會利用手機瀏覽一些文件。如果屏幕再大些,運行再快些,她這部手機基本就是一臺電腦了,智能手機的優勢顯而易見。
艾媒咨詢發布的數據顯示,2012年第二季度,國外手機操作系統在我國智能手機中的占比已經超過90%。其中,美國谷歌公司的安卓系統(Android)占比最高,達到63.1%;芬蘭諾基亞公司的塞班系統(Symbian)占比19.9%;美國蘋果公司的操作系統(ios)占比11.7%。
移動安全服務提供商、北京網秦天下科技有限公司安全專家鄒仕洪告訴記者,由于安卓系統采取了免費的市場策略,導致中低端智能手機和便攜式電腦大量使用安卓系統。
信息泄露之患
專家表示,智能手機的操作系統依托于互聯網,又被國外產品壟斷,國內手機用戶信息泄露隱患大。
南開大學信息技術科學學院副教授史廣順說,與普通電腦相比,智能手機自身信息安全防范的能力弱,用戶信息更容易遭到非法盜取。南開大學信息安全系主任賈紅福告訴記者,以市場占有量最大的安卓系統為例,雖然眾多手機廠商可以對系統進行“二次加工”,但其核心技術掌握在美國谷歌公司手中,這對國內智能手機用戶的信息安全構成威脅。
專家表示,在移動互聯網安全領域,相關技術標準還存在真空,保障用戶信息安全的法律規范也不夠健全。日前,復旦大學計算機科學技術學院發布的調查報告顯示,以獲取用戶隱私信息為目的的智能手機程序大量涌現。研究團隊抽查一款主流智能手機系統的300余款應用軟件,發現58%的軟件存在泄漏用戶隱私的可能。
網秦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在惡意軟件的作用下,竊取智能手機用戶的位置信息甚至通話內容并非難事。網秦所截獲的“X臥底”軟件是典型的手機竊聽軟件,這類竊聽軟件利用了手機的三方通話功能,在誘騙用戶安裝后,可以隨意聽取通話內容。網秦公司在上半年截獲的隱私竊取類惡意軟件中,有超過43%的惡意軟件可通過GPS等途徑實現對目標手機的跟蹤定位。
防范信息安全風險
專家表示,可以通過媒體宣傳、案例演示等多種方式,普及智能手機使用時的安全防范知識。智能手機用戶也要養成良好的使用習慣。比如,盡量從正規渠道購買手機,安裝各類正版軟件,而不要貪圖便宜購買來路不明的手機和盜版軟件。因為很多這樣的手機操作系統是經過特殊處理的,會使手機暴露在極大的風險之中。
中央財經大學民生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李永壯表示,手機操作系統的復雜性遠遠超過手機硬件本身,必須不斷加強手機操作系統的安全性研究,并將其上升到國家信息安全的高度。
專家表示,智能手機中存儲的個人信息,對于手機廠商和軟件開發商來說,都有巨大的商業價值。因此,僅僅依靠行業自律不可能完全把控信息安全,必須完善相關管理制度,明確監管責任,嚴厲打擊信息盜取行為。
據悉,工業和信息化部已于2012年6月初發布《關于加強移動智能終端進網管理的通知》(征求意見稿),但該通知主要是規范終端設備制造商的行為,未對應用程序的開發者、系統應用商城平臺的運營商進行相應監管。專家建議,應加快制定手機軟件應用審查技術標準。(《半月談》2012年第18期,記者 鄧中豪 徐岳)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