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多月前,中視豐德董事長王建峰微博爆料收視率造假,其背后的產業鏈條和利益糾葛才終于露出冰山一角。
作為衡量一部電視劇好壞和一家電視臺成功與否的最重要標準,收視率直接與制作方和播出方的利益掛鉤,而廣告投放商也將收視率作為其最主要的考核依據。
這項20世紀初發源于美國的抽樣調查方式,自從進入中國后,就爭議不斷。2005年,央視名嘴崔永元將收視率稱作“萬惡之源”。中國電視產業的高速發展使得收視率愈發成為利益糾葛的核心地帶。
2009年,中國廣播電視協會受眾研究委員會制定出《中國電視收視率調查準則》,提出數據生產方需要遵守的行業準則。直到此時,中國才有了第一個正式關于收視率的規范性文件,而收視率調查已經出現了十多個年頭。
這個行業已經有了自己的游戲規則,這顯然不是一則指令可以改變的。2010年4月,廣電總局機關刊物《中國廣播影視》曝光:一家地方衛視因為收視率異常遭到入戶核查,結果發現,部分樣本戶接受賄賂,長時間鎖定該衛視節目。與此同時,該文還指出多家衛視在上海地區相應時段收視率實際為零。
中國傳媒大學受眾研究中心主任劉燕南撰文指出,收視率實際上已經成為一種“行業貨幣”,制作和播出方將節目無償傳給觀眾。作為利潤補償,同時將觀眾“賣給”廣告商,而幾方之間則依據收視率的高低來進行廣告時段的定價和購銷。
很難想象,人們每天打開電視,屏幕背后竟有一場更為戲劇化的利益博弈。
收視生死線
“一部電視連續劇,想要達到0.8%的收視率,推廣費用為每集3000元;如果要達到1.0%,每集為4000元;1.2%為5000元,7000元封頂,每年投入5000萬可做到全國前十強”,這是王建峰在微博中曝出的數據。他表示,之所以公開收視率造假,因為深受其苦。
6月中旬,作為電視劇《大祠堂》出品人,王建峰接到一條短信,對方稱可以抬高節目收視率。為證明自己有操控收視率的能力,幾天后,《大祠堂》在新疆地區的收視率一天內便從0.11%躥升到1.14%,在西寧地區的收視率從前一天的0.07%躥升到1.39%。
此前,中視豐德在新疆的收視率一直很慘淡。王建峰當時算了算,自己的節目從購劇到衛視播出需要投資4到5個億,而廣告商則根據收視率定價,如果收視率可以通過買賣得來,那么從成本上,自己根本無法與同行競爭。《大祠堂》拍完6年,一直播不出去,正是因為很多電視臺認為它的收視率上不去。
王建峰公開的內容在業內并不能稱為“爆料”,這個圈子的人幾乎都有過類似經歷。今年6月,湖南衛視總監張華立公開承認節目收視率下跌,而制片人張一蓓則稱有衛視用非法手段操縱收視率,自己也曾收到過只要付錢就能提高收視率的邀請。
一位地方電視臺負責電視劇購買的從業人員向本刊表示,如果有人推銷電視劇,保證收視率肯定是要主動提出的籌碼,而行業內也默認這種潛規則,否則對于各利益方來說,交易都很難完成,很多大臺也不得不遵守這個規則。
另一位參與過電視節目制作的業內人士則坦言,在目前的競爭環境下,提高收視率不是惟一的“旁門”辦法,但是最便捷并且最為有效的方式。如果大家都這樣做,不做的人會很難混下去。
壟斷也是造成電視行業收視率潛規則的另一個直接原因,收視率調查機構的單一權威讓造假有了可能性,并且成本低廉。
公開自己的遭遇后,王建峰稱,考慮到這樣的造假行為不可能單方面完成,他后來把造假聯系人的電話和公司名稱提供給了負責數據調查和發布的機構,但一直沒有下文。于是,曝光事件的另外一個主角——央視索福瑞,逐漸成為了焦點。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