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陽湖與洞庭湖都希望建閘保湖,圖為江西省湖口縣鄱陽湖湖面。
8月13日,鄱陽湖星子站水位為19.65米,8月26日水位為17.71米,9月20日,降為15.59米。一個月內急降4米,鄱陽湖天然水面也急劇萎縮一千多平方公里。
這一千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將在10月間變成一片草原,而到了草枯之時,則蕭瑟一片。
但這僅僅是個開始
受到長江的拉空效應,接下來的幾個月,直到下一年度的汛期到來,鄱陽湖水位將無可挽回地一再降低,進入每一年度的枯水期。
由此,擾攘多年的控水工程“鄱陽湖水利樞紐工程”再度進入公眾視野。其實,這個工程從來不曾沉寂,飽受鄱陽湖枯水之苦的江西省政府一直努力把這個新穎工程向外界闡釋,希望其能盡快立項上馬。
如今,其項目建議書在今年7月通過了國家水利部的行業內審查后,正處國家發改委向相關部門征求意見階段。
鄱陽湖枯水有多嚴重,是什么原因造成?而預算達到120億元之巨的或在明年便可立項的控水工程將給鄱陽湖帶來什么?
拉空效應
每年的4-6月是鄱陽湖的主汛期,而今年,雨水更為充足,一直延續到7月,因而鄱陽湖水位持續上漲,到8月13日,星子站水位升至19.65米。而此時長江上中游來水也減少,因而,受到長江的拉空效應,湖水一瀉千里。
江西省科學院鄱陽湖研究中心副主任戴年華研究員告訴時代周報記者:“8月底到9月間,鄱陽湖水位的降低是常規性的,原因是,這期間的長江和鄱陽湖來水減少,鄱陽湖湖口水位下降,對鄱陽湖水存在拉空效應,只不過今年顯得特別厲害一些。”
9月24日,鄱陽湖星子站水位退為15.46米,而長江湖口站水位則為15.35米,兩者相差不大。
但到10月,當三峽水庫進入蓄水期,長江水位降低,巨大的拉空效應將再次出現。加上鄱陽湖上游“五河”水庫蓄水,鄱陽湖將漸漸進入枯水期,如此一直持續到明年的3月底。
鄱陽湖水文局工程師閔騫表示:“從1952-2000年,鄱陽湖枯水時間一般出現在11月上旬,直到次年3月中下旬,枯水(枯水標準:水位≤12.8m,湖區部分排灌站取水困難)持續時間在113-148天之間,但從2001年以來,枯水出現的時間提前到了10月低,結束時間則推遲到了第二年的4月底,枯水持續時間的均值達到了175天,幾乎多出來整整一個月。”
究其原因,與上游的三峽大壩有莫大關系。
公開資料顯示,在10月三峽水庫蓄水期間,長江宜昌多年平均流量將由19000m/s降到11000m/s,減少了8000m/s,使鄱陽湖湖口水位降低1.5-2.0m,出湖水量增加約30億立方米。
而另一方面,三峽建壩之后,流往下游的泥沙量減少了30%,清水下瀉對長江河床的下切作用也不可忽視。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