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圣章外出游玩留影。經歷了多次失敗的陳圣章說,并不擔心自己的幾個計劃和項目再次失敗。正如他給蔣方舟的挑戰信結尾所寫:“失敗并不可怕,怕的是沒有面對失敗的勇氣。” 陳圣章供圖
●他們曾選擇以高考零分的方式,表達自己對應試教育的不滿
●多年后他們歷經坎坷,對當初的行為有不同的認識,但一致認為個體應獨立思考
9月開學之際,大學一年級新生,進入校園,開始新的人生。而有一批考生,曾以高考零分的方式,表達自己對現行教育制度的思考,也由此無法踏入大學。
他們構成高考的另一個榜單。
這些不合作者,把自己整個青春期所受的教育歸零,并以此挑戰高考制度。
最早被媒體大規模報道的高考零分考生是2006年的蔣多多,隨后有七八名考生做出了相同的選擇。如今,這些零分考生在哪里,做什么?當年的選擇帶給他們什么樣的改變?
記者尋找到三位零分考生,請他們講述自己的故事。讀者可以通過他們的故事,和他們一起思考,如何面對人生道路上重要的抉擇。
在經歷了貧困、勞苦、愛情、失敗后,他們發現,曾經用巨大代價所擊退的挑戰——高考,其實只是人生若干個挑戰中最容易的一個。
他們也發現對制度的改變僅靠一時之激,是徒勞無益的。人需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但不可沖動行事。
他們既然愿意接受采訪,表明他們愿意用自己沉淀下來的生命經歷來告誡后者。他們依然堅定自己對高考制度的思考。但讓他們重來,他們或許會重新選擇改變的方式。
1 從拒絕到捍衛
徐孟南
徐孟南 22歲,安徽蒙城縣人,2008年高考主動考零分,幾門課共得143分。現在在江蘇淮安經營一家豬毛廠。如今他認為,應試教育應改變,但一兩個零分不足以改變。
4年前,徐孟南拒絕高考;4年后,徐孟南勸人高考。
2008年高考時,這名安徽蒙城二中的學生,故意違規,想借高考0分,讓世人關注他的教育理念。2012年,他建起“高考0分聲”網站,講述零分考生的故事,呼吁學生不要考零分,但要關注教育改革。
從拒絕到支持,徐孟南的態度為何會發生180度的轉變?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