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圖:陳健珊
今年夏天,對于大學生劉美麗和農民工王大力而言是一個暗淡的季節。兩人的人生軌跡不同,卻同樣因為勞務派遣遭遇挫折。
勞務派遣,這一新興服務業自進入中國以來,催生了大量勞務派遣機構,同時也招致不少非議。
2008年開始施行的《勞動合同法》將“勞務派遣”寫入章程,賦予了這種新型用工模式合法地位。但4年多來,現行法律在約束勞務派遣行為方面的缺陷日益顯現,修法的呼聲隨之而起。
8月5日,《勞動合同法修正案(草案)》向全社會公開征求意見結束,此次修改主要針對的就是勞務派遣。據中國人大網統計,1個月的時間里共收到了各類意見557243條。該數字創下了2008年法律草案開始在網上征求意見以來的歷史之最。
如此高漲的關注熱度下,反映的是勞務派遣在職場中造成難以回避的現實問題。目前的勞務派遣市場究竟存在著怎樣的亂象?南方日報記者在勞動派遣業務活躍的穗莞兩地展開調查。
大學生遭遇
某銀行用工謊言
用正式員工的名義招聘,卻只能以勞務派遣工的身份簽訂兩年合同,廣州某銀行涉嫌用工詐騙
“我只是想找一份穩定的工作。”劉美麗去年從東北林業大學畢業后,來到深圳比亞迪公司工作,擁有正式員工的身份。但她一直沒有放棄對國企“鐵飯碗”的追求。
今年4月,劉美麗從某求職網上獲知廣州某商業銀行微小貸事業部正在招聘員工,招聘公告的最后一條款明確指出:“應聘者成功錄用后,將成為銀行正式員工。”
“正式員工”這四個字讓劉美麗心動了。為了確認信息,她登錄該銀行的官方網站,從那上面找到了招聘公告,這才確信無疑。
劉美麗通過網申投遞了簡歷,并很快通過了筆試、面試數個環節的考核。5月底,收到錄用通知的劉美麗,帶著圓夢的愉悅心情,從比亞迪公司辭職。
之后的兩個多月里,一切仿佛水到渠成般順利,入職、培訓、開始試用期。直到8月初的一場會議上,一個突如其來的消息把她從美夢中驚醒。“人力資源的負責人突然告訴我們,總行的編制沒有批下來,我們這一批入職的新員工,只能以勞務派遣工的身份簽訂兩年合同。”
劉美麗和其他25名新同事當場表示抗議,但被告知沒有其他選擇,要么簽約,要么走人。
“他們這是欺詐。”8月10日,劉美麗對記者說,“該銀行每年都會招兩批人,之前幾批員工全部有編制,為什么到了我們26人,說好的正式員工突然就成了勞務派遣工?”
記者分別致電該銀行人力資源部和微小貸事務部試圖了解情況,兩方卻全否認了存在該批招聘。“銀行方告訴我們沒有編制后,趕緊就把官網上的招聘公告撤了下來。”劉美麗說。記者通過電腦登錄該行官網,果然沒有找到5月份的招聘公告。
不過,銀行方“抹除痕跡”的工作做得并不徹底。記者改用手機登錄該行的移動版官網頁面發現,那上面的招聘公告并未撤下,所有信息正如劉美麗所言無誤。
劉美麗和同事們的努力沒有結果。心灰意冷的劉美麗,于8月18日正式拒絕了該銀行提供的勞動派遣合同。至此,她甚至連合同是跟哪家勞務派遣公司簽都沒被告知。
發稿前,記者再次聯系劉美麗,得知,除了她以外的25人均選擇妥協與該銀行簽了約——兩年勞務派遣工。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