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正在遭遇"亞健康"的威脅。
衛生部長陳竺日前在"2012中國衛生論壇"上對外發布的《"健康中國2020"戰略研究報告》指出,15年間,中國的患病人次數增加了20%,成年人中有八成人從不鍛煉身體。
毫無疑問,中國是體育大國。在剛剛結束的倫敦奧運獎牌榜上,中國金牌數量高居第二。可是,中國并不是體育強國。我們熱衷于觀看體育比賽,但卻不愛運動;我們注重保健養身,但卻不重視鍛煉。
對待體育糾結而矛盾的態度,帶給我們尷尬的現實。
中國醫師協會(2010)調查結果顯示,城市白領亞健康比例達76%,處于過勞狀態的接近60%,真正意義上的"健康人"比例不到3%。
"奧運金牌大國"的光環讓我們感受到的是尷尬?是焦慮?是驕傲?還是百感交集?
很多人都往往將矛頭指向中國體育的全國體制問題,質問政府為何不將錢投給全民體育這刀刃上。雖然,我們早在2009年就有了《全民健身條例》,2010年又有了《公共文化體育設施條例》,這對全民健身的硬件配置,起到了法律保障作用,但從最近兩年的建設來看,這法律保障又有"虛置"之嫌。
很多人也會指出客觀的難題:公共健身設施不足、空氣質量堪憂。
不論客觀現實如何,我們也需要自我反省:生活好了,我們的體質卻差了。現在的年輕人為何越來越"懶"?
現在開始警醒是"亡羊補牢",為時還不晚。科學研究也告訴我們:50歲開始鍛煉身體也不晚。
或許,我們不需要等到50歲再鍛煉。為了健康,我們現在就動起來。
衛生部報告稱,八成成年人不鍛煉
【中國新聞周刊網8月23日綜合報道】隨著中國經濟的增長,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人的生活物質條件也隨之得到極大改善。但是,物質條件的改善并未使中國人的體質得到明顯提升。
衛生部:八成成年人不鍛煉 15年病患增20%
8月17上午,衛生部舉辦中國衛生論壇,會上發布的《“健康中國2020”戰略研究報告》提出,15年來,我國患病人數增加了20%,疾病的經濟負擔沉重,增速甚至超過了GDP。
報告顯示,我國的年患病人次數由1993年的43.6億增加到2008年的52.5億,15年間增加了20%。據第三次國際衛生服務調查等研究測算,2005年我國疾病總的經濟負擔為23968億元,而當年的國內生產總值為183218億元,疾病經濟負擔相當于GDP的13.1%。與1999年相比,2005年疾病經濟負擔增加了6.5倍,同期GDP則只增加了4.2倍。
2010年中國慢病監測顯示,我國18歲以上居民83.8%從不參加鍛煉,其中城市為73.2%,而且這一數字低于2002年的78.4%。僅有11.9%的居民經常鍛煉,他們每周鍛煉3次以上,每次至少10分鐘。國人懶得運動,業余大部分時間都被用到了上網、看電視上。
教育部:中國大學生身體素質逐年下降
今年2月份,第九屆大學生運動會新聞發布會傳達了一份不容忽視的信息:調查顯示,我國大學生的多項健康指標呈下降趨勢。
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司長王登峰引述了教育部等部門自1985年以來第6次全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結果。這項實施于2010年的調研發現,相較2005年,中小學生身體素質下滑趨勢得到遏制,但大學生身體素質卻“繼續呈現緩慢下降”趨勢,盡管下降幅度明顯減小。
此項調研通過立定跳遠、坐位體前屈、握力和跑步成績等考察學生的爆發力、柔韌性、力量、耐力等身體素質指標,發現19至22歲年齡組的學生除柔韌素質指標外,爆發力、力量、耐力素質水平進一步下降。如與2005年相比,19至22歲城市男生、鄉村男生立定跳遠成績分別平均下降1.29、0.23厘米,1000米跑成績分別平均下降3.37、3.09秒;城市女生、鄉村女生立定跳遠成績分別平均下降2.72、0.92厘米,800米跑成績分別平均下降3.17、1.87秒。
王登峰說:“現在我們遇到了一個不容回避的現實。”他表示,如果普通大學生的體質沒有明顯提升,建設人力資源強國就無從談起。
(綜合《北京晚報》、《中國青年報》報道)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