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城縣的試點證明:人口的出生率有其客觀規律性,生育是每一個家庭的實際生活,要受到許許多多的條件制約。
就在媒體紛紛曝出各省對“單獨子女”生二胎試點的申請遲遲沒有獲得國家批準時,在山西省西南的小縣翼城,剛剛走過了她二胎化試點的第27個年頭。
這個當年在歷史的各種偶然條件下促成的人口特區,一直靜悄悄地在施行二胎化政策,并頑強地在昔日一小批試點城市中幸存成孤本。
改變現行人口政策(主要針對放開二胎)持續成為近年來全國“兩會”的熱議話題,觀察翼城縣的實驗,恰恰是各種爭議難以回避的實證。
在這個放開了二胎的縣城,27年的實驗結果表明,翼城縣的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長率始終低于全國、山西省及其所在的臨汾市,人口出生性別比優于全國平均值。
27年的實驗,同時改變了翼城人的生育觀,如今翼城人早已不愿意多生。而翼城縣試驗的“自動失效”恰是翼城試點得出的最重要結論——人口生育有其自然規律,生活模式是什么,就決定了自覺地生幾個孩子。
特區之特
作為試點,翼城縣的特殊之處即在于,在全國普遍實行“一胎化”政策的大背景下,翼城縣的農民家庭允許生育二胎,條件是:晚婚晚育加生育間隔。
這個現有32萬人口的翼城縣,農村人口多于25萬,是典型的農業縣。
當年制定的政策是,晚婚的最小年齡是男25歲、女23歲,晚育則要求農民第一個孩子在婦女24歲時生育,第二個孩子30歲生育。
受惠于此,年僅56歲的張富秀,現在已是孫兒女滿堂。
30多年前,她生了兩個女兒,還想再生一個兒子時,計劃生育開始了,“怕被罰,就沒敢再生”。
現在,大女兒外嫁,生了一兒一女;小女兒招婿上門,也生了一兒一女。
張富秀認為“現在這樣很完滿”,她至今還記得過去自己怎樣被村里人罵“絕戶”,卻一點也想不起來27年前,實施晚婚晚育加間隔可生二胎那場聲勢浩大的宣傳。
兩個女兒像她一樣,只生兩個孩子,她覺得已經沒有遺憾,只是在聽說這一切受益于翼城縣獨特的人口政策時,表示了驚訝:“其他地方不能生二孩嗎?”
在翼城縣王莊鄉北冶村,無論是享受了政策優惠生育了二胎的父母,還是知道可以生二胎卻放棄去領取獨生子女證的父母,除非在鄉鎮有公職,鮮有人知道自己所在的地方,是個享受特殊政策的人口特區。
稍微年長的人,更多的是記得當年超生時所受的處罰,并在多年后仍耿耿于懷,卻很難想起1985年那個轉折,翼城縣從全國“一胎化”大背景下脫穎而出,成為二胎試點。
27年過去,翼城人習慣了可以生二胎的政策環境,生于斯長于斯的年輕一代,習以為常地以此生兒育女。
只有一定年紀的計生干部知道,翼城縣試點的來之不易。
1984年春節,時任山西省社會科學院人口研究所所長的梁中堂,給當時的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呈寫了一篇題為《把計劃生育工作建立在人口發展規律的基礎上》的報告,提出采取晚婚晚育和延長二胎生育的辦法,能同樣控制好人口數量。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