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驗報告是不法民營醫院騙取患者治病的“道具”。
作為“基本功”的顯微鏡鏡檢漸被冷落,有的檢驗科博士也不會用。
檢驗本身除了可以為醫院賺錢,還可以充當魚餌用來“釣魚”。
2012年7月29日,央視名欄目“焦點訪談”以記者暗訪形式,揭露不法民營醫院涉嫌欺詐病人現象。節目中有一個不到兩分鐘的片段:暗訪記者在尿檢環節“故意做了點文章”,用綠茶代替尿液做了檢驗。結果查出一堆問題,被診斷為“前列腺炎、附睪炎”。
節目播出之后,頓時在醫務界引起軒然大波,輿論譴責的矛頭很快由“黑醫院害人”轉至記者“釣魚采訪”上。
“綠茶代尿”背后,究竟是不法民營醫院太黑心,還是央視記者不專業?爭議聲中,真相撲朔迷離。日前,南方周末記者采訪多名業內人士,并同樣用綠茶在多家醫院做試驗,結果發現“綠茶發炎”背后諸多檢驗界端倪。
茶水如何檢出白細胞?
“綠茶發炎”被認為是5年前“茶水發炎”事件的翻版。2007年3月19日,中國新聞社刊發一條新聞:《茶水當作尿液樣本送檢,醫院竟化驗出“發炎”》。大致內容是,中新社浙江分社聯合當地電視臺記者假扮患者,將事先準備好的茶水送去檢測,結果6家醫院根據化驗結果診斷記者患病,其中有民營醫院,也有公立醫院。
報道一經出爐,爭議紛至沓來。贊之者認為媒體“伸張正義”,棒喝醫院缺乏醫德;反對者則稱,這是記者違反職業道德的惡作劇。
爭議聲中,醫療專業網站丁香園發起了一項“茶水代尿”檢測實驗,全國92家醫院參加,結論是九成化驗單呈陽性。之后,衛生部發言人毛群安對記者“以茶代尿”行為進行譴責,認為報道有悖媒體記者職業道德,是在誤導公眾。
“茶水發炎”事件遂被視為媒體惡意丑化中國醫療的典型案例。
然而,盡管引發廣泛議論,但“茶水發炎”中幾個關鍵問題卻懸而未決:茶水里面為何化驗出紅、白細胞?檢驗人員不作鏡下復檢能否出陽性報告單?
對于第一個問題,有檢驗專家解釋說,原因可能是檢測儀器的“假陽性”導致。據了解,目前國內常用的尿常規檢測儀器為“干化學檢驗儀”。其基本原理是:通過尿中的成分與試紙發生化學反應來推斷尿液中的各項指標是否正常。如果茶水中碰巧含有尿液中的某種物質,那就可能導致儀器出“假陽性”結果。
不過,這一解釋僅僅是一種“可能性”。茶水究竟含有什么物質讓檢測儀誤讀成紅細胞、白細胞?為什么用同樣的茶水,有的儀器呈現“假陽性”,有的卻沒有?卻一直未見合理解釋。
當年參與“正名”實驗的92家醫院中,有33%查出了白細胞。對于這一比例,南方周末記者采訪的多名檢驗人員均表示詫異。“如果這一結果可信,說明中國的尿檢設備可能出現了嚴重問題。”一位檢驗人員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北京協和醫院檢驗科技師張時民參加了那次實驗。不過,經過協和檢測的9份茶水標本中,雖有膽紅素等指標呈現弱陽性,但均未檢出紅細胞、白細胞。如今提起實驗結果,張時民稱“沒有說服力”。因為各家醫院用的茶水五花八門,所使用的檢測儀器、試紙也不一樣。
一位檢驗界人士對南方周末記者說,如果說記者“茶水代尿”的做法不科學,那么92家醫院所做的試驗同樣也不專業。
南方周末記者從丁香園網站上找到當年92家醫院出具的136份檢驗報告單,發現僅一份報告單上蓋有醫院檢驗章,絕大部分檢驗人員的名字也被檢驗者自行涂掉。而有簽名的檢驗人員事實上也并非真正的檢驗者。比如,北京協和醫院的報告單上的簽名是“張鋒”。但據張時民介紹,事實上做這次實驗的是另一位檢驗人員。
此外,丁香園也沒有公布參加檢測用的設備注冊證號,而作為醫療器械,注冊證號和產品批號是檢測儀及配套試紙作為醫療器械的合法性標志。
事實上,即使用最先進的檢測儀,如果結果為“陽性”,也不能憑此診斷為“發炎”。按照檢驗操作規程,若儀器檢出陽性,需要進一步通過顯微鏡的人工鏡檢,合格的檢驗人員,都應能用顯微鏡識別出茶水中有無紅、白細胞。
然而離奇的是,在當年中新社記者的“茶水代尿”檢測中,竟有3家醫院的報告單顯示顯微鏡鏡下也找到白細胞。
廈門市衛生監督所監督員鄭幼卿對南方周末記者稱,她在執法中經常碰到這樣的現象:有的主治婦科病的民營醫院,其關于就診女病人的檢驗中,會出現大量的白帶異常報告。但事實上根本沒有經過鏡檢,報告不過是不法民營醫院騙取患者治病的“道具”。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