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城也有無人村?說起無人村,不少人都知道開平的鄧邊村、加拿大村,近年來更是吸引了不少驢友前往探秘。南都記者調查發現,臺山的無人村相較開平更是多見。在白沙、大江、水步、沖蔞等鎮均有多個無人村的存在,村民遷往國外以及城市,導致村里有屋無人住,其中不少村落還是具有僑鄉特色的“華僑村”。
位于臺城南新區的“無人村”———龍揚村,在新區開發過程中,曾引來華僑與政府之間的一場爭執。隨著社會的發展,這些無人村會被更多地挖掘,只是至今,對于這些村落,仍沒有一個妥善的安置辦法。昔日繁華村落,在人去村空后,應路歸何處?
現狀
僑村凋零程度各不同
從去年開始,坊間開始流傳臺城也有一座無人村,曾經里面由外地人暫住,由于沒水沒電,如今已成空村。不久前,南都記者來到了這里,這條村叫龍揚村,俗稱“十八踏”村。村子里大部分的房屋外墻和結構都保存完好,中間有幾座出現了坍塌,幾乎所有的窗戶都被撬走。僅剩一戶河南人住在村頭的第一戶。
附近村民介紹,在1908年,由18家劉姓大戶相約在這里建起了“豪宅”,所以這里叫做十八踏村。從上世紀40年代開始衰落,80年代開始逐漸凋零,后來被外來人口暫住,由于沒水沒電,他們一走,這里再一次失去了人氣。
“這種現象在臺山并不是獨有,很普遍。”據僑鄉文化研究專家梅偉強介紹,走在臺山的村落間,這種現象會更加的明顯,特別是華僑多的村落。只是每一個村子的情況不一樣,凋零的程度也就不同。
那在臺山到底有多少“無人村”呢?據臺山市僑務局介紹,目前臺山并沒有相關的統計數據,需要到各個鎮街、鄉村去了解。“真正一個人都沒有的應該很少,但是只剩一兩戶的應該不少。”
臺山“無人村”超20個
據南都記者了解,臺山的所有鎮街中,僅有兩個鎮明確表示鎮上沒有無人村。根據水步、大江、白沙、沖蔞等鎮的不完全統計數據顯示,臺山僅剩一戶兩戶甚至一戶都沒有的“無人村”,超過20個。其中根據水步鎮政府的統計,該鎮共有14個“無人村”。“我們都沒有統計過,但在下鄉去了解情況時了解到的。”沖蔞僑刊副總編輯麥浪介紹,沖蔞鎮類似的無人村目前了解到有3個。
以白沙鎮五圍村為例,在這人口3500人左右的行政村里,記者走訪發現,就有兩個“無人村”。它們分別是吉都里和蓮溪村。吉都里是抗日英雄余子武的故鄉,他的故居仍在,小木門也已改換成了鐵門。這是潭江邊上的一個秀麗的小山村,有一座樓高6層的“同德樓”,門楣上方一塊花崗巖刻著“天主保佑”四個大字。樓側還有一間三層高的家塾。“都出洋去了,新中國成立之后就很少見有人回來了。”住在附近村子的余先生說,吉都里的水田全都已經轉租給外來游耕戶,這里的村民不是出國了,就是洗腳上田遷居城市了。
走在吉都里和蓮溪村的村落里,村莊規整,但青磚大屋都已大門緊鎖,大部分門鎖都已生銹。上世紀20年代,蓮溪村村民籌錢共建的碉樓“同安樓”,已經出現了傾斜,從樓下泥地里長出的野生植物已攀上樓頂。“只剩下一兩戶了,戶籍人口還有30多人。”五圍村的村干部達叔介紹,蓮溪村以前雖然是小村,但是鼎盛時期村里人口有近300人。“同安樓是每家每戶都有一個房間的,當時用來防盜防匪的。”這個村子附近有村莊包圍,均有人氣,所以這里的盜竊現象尚不算嚴重。
探因
移居國外,房子上鎖就走人
“大部分的村民都移居海外去了,而剩下的不是移居臺城,就是遷居廣州、佛山、深圳等地了。”據臺城、白沙、沖蔞等鎮街介紹,造成人去村空的原因,最主要的就是村里華僑多。一來想要移居海外的都到國外去了,二來當年華僑都是“金山伯”,所以村里的親戚也有錢到臺城買房遷走。
據介紹,這些村子到了清明、春節前后就會特別的熱鬧,但其他時候村子里的房子均是大門緊鎖的。而有些村子,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或七八十年代期間,就少有人回來,甚至村里是沒有路可進去的,屋子的周邊都長滿了草,甚至有些已成低洼的水田泥地。
而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臺山市內所建的洋樓,目前大部分都是空巢,所以那些當年的華僑新村就很容易成為現在的“無人村”。
社會發展,人口向城市遷移
同時,梅偉強認為,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從農村遷出,所以無人村的數量有可能繼續增多。“經濟好的,都想住到城市里來,生活、工作都方便。”
而據臺山市規劃局注冊規劃師魏思遠介紹,城市化的發展,也是造成這些村落逐漸地成為無人村的重要原因。因為目前而言,城鄉差距太大,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未能滿足現代人生活的需求,所以農村人口往城市遷移仍然是趨勢。在僑鄉臺山,有著歷史價值的村落很多,這樣如何盤活這些“文化”就成為了一個大問題。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