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中國氣象局新聞發言人陳振林稱,“我國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發布是公益性的,過去不收費,今后也不會收費”,氣象部門和電信管理部門、電信運營商一起推動建立重大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發布綠色通道,不存在利益紛爭。
中國網消息,中國氣象局新聞發言人陳振林是在7月31日的新聞發布會上對氣象部門最近和運營商引起的短信預警爭議作出上述表示的。
陳振林還提及,氣象部門和電信運營商在氣象災害預警信息方面的合作一年來取得很大進展。17個省(區、市)實現了重大氣象災害橙色以上預警手機短信全網發布,5個省實現紅色預警全網發布。但他沒有具體列舉這些地區。
陳振林同時表示,預警信息發布光靠手機短信還遠遠不夠,應該多種方式并存。
7月27日,在北京市宣武門地鐵站附近,汽車在雨中行駛。 (新華社 劉長龍/圖)
氣象信息:哪些免費,哪些收費
根據2007年6月發布實行的《氣象災害預警信號發布與傳播辦法》,氣象災害預警信息是指各級氣象主管機構所屬的氣象臺站向公眾發布的預警信息,預警信號分為四級:一般、較重、嚴重、特別嚴重,依次用藍色、黃色、橙色和紅色表示。
而在2004年2月開始實行的《氣象預報發布與刊播管理辦法》規定,包括氣象災害預警信息與日常中短期天氣預報等氣象信息在內,所有氣象預報都由氣象部門統一發布,由其通過各級人民政府指定的廣播、電視臺站、報紙和網站及時向社會發布。其他媒體需刊播氣象預報的,應當與氣象部門簽訂刊播協議。
在氣象預報信息里面,氣象災害預警信息,根據國務院2011年發布的《關于加強氣象災害監測預警及信息發布工作的意見》,電信運營商是要“免費發布”的。
但這種“免費午餐”可能不是人人可以吃到。以北京“7·21暴雨”為例,《南方周末》報道稱,此次暴雨中北京氣象部門發送手機短信140萬人次,而據公開報道,北京有2000萬常住人口,95%以上擁有手機。
災害預警信息為何沒發到每一個手機上?氣象部門稱這是技術原因所致,卻遭運營商否認。《京華時報》報道引用北京市氣象局副局長曲曉波表示,向北京全部人口發信息需要幾個小時,發完時降雨可能已經結束。人民網引用中國移動浙江公司市場經營部葛長偉在其微博表示,“2012年除夕一天,僅北京三家運營商的短信量就超10億。一省短信中心的處理能力,低的1萬條/秒,高的10萬條/秒。區區2000萬短信,慢死了也就1-2個小時的事情。”
除了免費的災害預警信息,電信運營商還提供收費的日常中短期天氣預報服務。以廣東移動為例,其提供的日常天氣預報月租費為2元/月。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