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運吉祥物
7月29日,倫敦奧運會第二個正式比賽日,中國體育健兒繼續在奧運賽場馳騁。截至發稿,在女子10米氣手槍決賽中,中國選手郭文珺衛冕成功,為中國隊奪得第五枚金牌。
事實上,不止是體育競技領域,中國的身影還體現倫敦奧運會的其他領域。比如,“中國制造”就成了奧運會紀念品的最明顯“標簽”——據報道,倫敦奧運會的人造草坪來自北京,主體育館椅子來自上海,參賽國國旗產自義烏,吉祥物來自江蘇鹽城,煙花也來自湖南的瀏陽等地。
“中國是全球制造業環節中不能最缺少的一個環節。因此,‘中國制造’不可能、也不會缺席像倫敦奧運會這樣的體育賽事。”上海寶獅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合伙人胡津銘認為,“同時,借助奧運會這個平臺,‘中國制造’和‘中國制造’的商家們客觀上也可進一步擴大自身的知名度。”
“需要警醒的是,中國商家們不能僅將此當作一次‘快餐’或一次生意,要借助這個良機,拓展在全球的布局和市場份額,并成為中國企業轉型升級與推行國際化的契機。”胡津銘稱。
不過,對中國股民來說,奧運會的舉辦或許不完全是好消息。有統計顯示,2000年至今,每逢世界性或亞洲級別的體育賽事,A股大盤下跌的比例為66%。
“中國制造”閃耀
“中國制造”一直是熱門話題,而這個話題也延續到了奧運會賽場。早在本屆奧運會開幕前,“中國制造”就引發了不大不小的話題——包括開幕式上美國體育軍團“奇怪的貝雷帽”在內,美國倫敦奧運代表團官方制服均由大連一家企業生產,屬于典型的“中國制造”。
這一度引發了美國國會議員的不滿,美國參議院多數黨領袖哈里·里德甚至聲稱,建議燒掉由海軍藍西服和貝雷帽組成的奧運會入場服。
“官方制服已來不及更換。”對此,據媒體報道,備受壓力的美國奧委會不得不發布聲明解釋,“同時,服裝贊助商拉爾夫·勞倫表示,2014年冬奧會美國隊的制服將在美國國內生產。”
一段小插曲不能掩蓋“中國制造”揚威倫敦奧運會的現實。馬來西亞《中國報》數據顯示,此次倫敦奧運會紀念品中,90%都由非英國本土企業制造,其中,“中國制造”的產品達到了65%,土耳其占了19%,僅有9%的商品屬于“英國制造”。
事實上,就連東道主——英國隊的入場服及倫敦奧組委的官員、裁判員服裝,總計1.1萬套西裝禮服,也由山東煙臺的一家服裝生產商生產。而中國的體育用品品牌商匹克、鴻星爾克和喬丹等,則選擇了與新西蘭、伊朗和哈薩克斯坦等國合作。
另外,倫敦奧運會的商品群中,5類毛巾床上用品、19類杯子、11類玩具車、190類別針、23類服裝、4類毛絨玩偶吉祥物及共18類徽章、腕帶和手環,全部都由中國制造完成。
“浙江義烏同樣貢獻明顯。”胡津銘介紹,“以往的大型體育賽場中,小喇叭、國旗和帽子等,不少出自義烏的中小企業之手。這次倫敦奧運會或也不例外。”
有意思的是,“點亮”倫敦奧運會開幕式的煙花同樣來自中國。據了解,為倫敦奧運生產焰火的是蘋果藝術燃放有限公司和大瑤棠花出口花炮廠。瀏陽金生集團蘋果藝術燃放有限公司董事長葉興龍稱,倫敦奧運煙火總共五個章節,“煙花都是從中國運過去的,其中瀏陽煙花占了四分之三”。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