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引發的交通擁堵,似乎已成為城市的頑疾——
2010年9月17日,一場小雨讓北京變成了“停車場”。北京市公安交管局的電子擁堵路段圖幾乎全線“飄紅”,143條道路擁堵,狀況持續9個小時。
而三天前突襲京城的暴雨,對城市基礎設施、管理水平、緊急應變能力再次提出了考驗。
不容回避的是,面對突發暴雨,我們的城市依然被動。除了林林總總的高樓大廈、數量快速提升的機動車,城市的發展似乎還需要增加更多內涵,“內外兼修”——外表需要美,內在設施也要實用有效;硬件需要美,軟件也要文明科學。
地下與地面如何協調發展
場景回放:暴雨來臨,危難之際,普通市民在網上公布手機號和房號,為被雨圍困的人提供暫時居所;志愿者自駕車輛,接送滯留機場的陌生旅客等等。災難,會讓人成熟。無數感動中,我們也收獲了城市遇災的經驗,并對城市發展有了更多思考。北京市委書記郭金龍坦言:“這場暴雨告訴我們,城市的基礎設施還比較薄弱”,他強調,今后要不斷升級應急預案,完善基礎設施建設。
“在自然面前,人類永遠是孩子”。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副院長趙成根說,應急機制的建立不可能總是依靠預先設計,更重要的是在經歷每一次危機后,進行總結、反思,提出新的應急制度。西方發達國家已擁有200—300年城市管理的歷史,它們應急管理機制的成熟建立在對災難的深刻總結上。
雨災給城市帶來考驗,也帶給我們難得的警示——中科院院士、中國水科院水資源所所長王浩表示,城市快速發展使地下空間不斷被占據,難以滿足供排水系統升級,此外,由于分屬市政、排水、環保、電力、通訊等不同部門管理,地下空間缺乏統一而協調的規劃、建設。他認為,當務之急是明確責任,整合力量,改建排水管網。
據北京工業大學建筑工程學院教授周玉文介紹,新中國建設初期,城市排水多采用蘇聯的設計理念和技術理論,當時建的是小排水管道,按0.5年甚至0.3年一遇的標準設計。除了設計標準不高,排水系統還存在老化的問題。
顯然,相比城市的快速發展,排水管網的建設有點“跟不上”節奏。“要改變重地上輕地下的建設和規劃模式。”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中心袁曉勐博士說,在發展城市經濟的同時,需要建設好城市防災控災體系,完善城市平衡發展的制度框架。
目前,一些城市已開始加速完善相關設施。今年5月,北京市規劃委公布了《城市雨水系統規劃設計暴雨徑流計算標準》的征求意見稿,大幅提高了雨水管渠的設計標準。
城市管理怎樣更科學
場景回放:北京暴雨到來時,蓮花橋似乎是繞不開的淹水點。在其他城市,也有一些市民繪出了城市淹水圖。在歷次的南京“暴雨繪圖”上,新街口、龍江、廣州路、珠江路,是怎么也少不了的幾個淹水點。有市民質疑,這些地方為什么屢屢被淹,有沒有解決辦法?
袁曉勐說,降水造成很多問題的是老城區,現在改造起來很困難。現在應先控制住增量,防止風險的不斷疊加。在新建城區,包括城市改造地區,應該先把地下這部分搞好,尤其是市政設施包括排水、供電、供氣,像北京這種城市就應該毫無疑問地以最高的標準來規劃設計。
此外,還必須使城市規劃更科學。目前,部分城市的規劃體制、城市規劃隊伍、城市規劃理念等仍然是重收益、輕環境,重短期、輕長期。這就要求我們全面加強城市總體規劃,加強對于綜合發展戰略的研究能力。
應該看到,暴雨發生的第一時間,北京市排水、交通、電力等部門反應不可謂不迅速,形成了聯動機制,9000名養路工人上路維護,7000多名交警上街疏導交通。公交各條線路增發機動車210輛,200余條公交線路采取末班車延時措施,增發249個車次。
然而,部分市民并不知道這些措施,誤以為公交車“按時收工”。“今后,要保證信息的流動性和傳播的及時性。”國家發改委綜合運輸所研究員陳元龍指出,“這體現著一個城市的管理水平。”趙成根教授說,只有建立完備的應急管理機制,城市才能處變不驚。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