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雖然各地農業(yè)補貼發(fā)放金額穩(wěn)步上升,但依然無法沖抵農資價格上漲等因素對生產的影響。半月談記者近期在部分地區(qū)采訪時發(fā)現(xiàn),農業(yè)補貼在農民收入和生產成本中的比重呈現(xiàn)“雙下降”趨勢,對農民種糧積極性和糧食增產的調動效應也出現(xiàn)“雙放緩”的現(xiàn)象。基層干部群眾普遍認為,農業(yè)補貼政策已進入調整“拐點”。
資料圖
邊際效益下滑 刺激作用漸緩
在今年春灌的時候,陜西省農業(yè)大縣蒲城的田間地頭到處是農民忙碌的身影,孫鎮(zhèn)焦莊村六組的種糧大戶王理才種了30畝地,其中16畝是自家的責任田。他告訴記者,不計人工費,現(xiàn)在一季小麥每畝成本已經達到510元,而900多斤的畝產總收成不到千元。“去年,16畝地共得到各項補貼990元,補貼雖然是年年漲,但農資價格上漲得更快。”王理才說,靠種糧食很難致富,你看村里有哪個以種糧為主業(yè)的人開小汽車?
王理才的情況在糧農中帶有一定的普遍性。相對于補貼實施初期對“保供給、促增收”的顯著效果,當前農業(yè)補貼的激勵作用,呈現(xiàn)出明顯的邊際效益遞減趨勢。
河南省的調查顯示,2005年至2009年,河南省針對三種主要糧食作物的糧食直補和生產資料綜合補貼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兩項補貼數額在主要糧食作物凈利潤中所占的比重仍然較低。以2009年為例,如果考慮人工成本,兩項補貼在小麥、玉米、水稻三種農作物凈利潤中所占的比重分別為18.5%、16.2%和12.3%,在農民人均純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不到1%。2004年至2008年,政府投入的糧食直補資金對于農民純收入增加值的貢獻率由5.3%下降到3.83%。
陜西省財政廳農業(yè)處處長喬普說,“十一五”期間,化肥、種子、農藥等生產資料價格每年以15%至20%的速度增長,使農民種糧成本持續(xù)上升。雖然糧食直補和農資綜合補貼穩(wěn)步提升,但仍然無法彌補生產資料漲價增加的種糧成本。遼寧省第一產糧大縣昌圖縣農委主任米忠國說,2008年至2010年,種糧農民平均畝收益從150元降到不足100元,種糧的成本收益率也從2010年的21%下降到2011年末的16%。多位基層農業(yè)干部認為,和農業(yè)補貼政策實施之初相比,當前農民種糧積極性和糧食產量增長幅度,呈現(xiàn)“雙放緩”趨勢。
2010年,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課題組對冀豫鄂皖4省6縣(市)的220戶農戶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在“擴大或有意擴大糧食種植面積”的29戶農戶中,“沒有一戶把補貼作為該生產決策的主要原因”。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