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社部官員一句“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以及人均壽命的不斷延長,相應推遲退休年齡,應該說是一種必然趨勢”,把延遲退休的話題推上了風口浪尖。
為什么延遲退休?因為養老基金有虧空。
為什么養老基金有虧空?因為養老制度轉軌時,留下了巨大的空賬。
為什么養老制度需要轉軌?因為最初制定的國家大包大攬養老體制,已經無路可走。
為什么當初制定如此的養老體制?
往事無可再追,不過人們一直在為往事買單。延遲退休,是否能救贖先天不足的養老基金?
“低調”的上海經驗
梁建濤(化名)是上海市青浦區一家事業編制企業的高級管理干部,年薪二十萬。去年六十歲的他面臨退休,一旦退休他的年收入將要減半。于是梁建濤向單位申請延遲退休三年,他覺得自己挺幸運,剛好趕上了上海市2010年開始試點的柔性退休政策。
就在人們為是否應該延遲退休大加爭論時,很少人知道,上海人已經試點該政策兩年了。
1999年開始,上海社會養老保險基金出現連年赤字,累積用于彌補養老金虧空的財政支出多達70多億,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速,社保缺口還將繼續擴大。
2010年10月,上海市人社局開始執行《關于本市企業各類人才柔性延遲辦理申領基本養老金手續的試行意見》(下稱《試行意見》),上海市參加城鎮養老保險的企業職工可以依此柔性延遲退休年齡。
按照《試行意見》,梁建濤跟單位簽訂了工作協議。內容是:這三年期間他和企業仍要按規定繳納基本養老保險費和工傷保險費,但不再繳納醫療、失業及生育保險費。而梁建濤要到六十三歲才能開始領取養老金,數額將按照新的計發辦法計算。
上海并不是唯一一個試行延遲退休的城市,目前北京和深圳都有過不同形式的延遲領取養老金的試點措施。但與上海相同的是,試點政策開展的范圍極小,甚至于預期發生了改變。
上海一位曾經就職于某大型國有航空公司的人力資源經理向《中國周刊》記者透露,該公司申請延遲退休的基本上都是機長及企業管理層,但是沒有一個人成功獲得審批。未獲批準的原因是,該企業常年虧損,無力為員工支付延遲退休期間的養老保險。
這位人力經理稱,普通技術職工申請延遲退休并不如退休返聘劃算,很多人甚至不知道可以延遲退休,“大部分申請者都是想更長時間地保住位子”。
梁建濤曾經簡單算過,延退期間他需要多交納近三萬元的養老保險,退休后每月的基本養老金增加三百四十多元。精明的上海男人一下子明白,他要退休十年后才能把交出去的錢賺回來,這是一筆不劃算的買賣。
那時候他也想過退休返聘,但想到返聘的工資相對較低,他還是選擇了延遲退休。“更重要的是只要還在位,很多事情都會好辦很多。”
梁建濤沒想到的是,自己竟然是全上海市僅僅二百多名申請并審批通過的延遲退休者。
根據上海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的統計,截至2011年4月,共有二百多名勞動者辦理延遲退休。上海人社局宣傳部一位官員稱,《試行意見》沒有相應政策宣傳。上海12333咨詢熱線(社保服務專線)的工作人員告訴《中國周刊》記者,今年辦理延遲退休的勞動者數量非常少。
上海的試點,應該可以反映部分人群對延遲退休的真正態度。它也本應該成為是否在全國范圍內推廣延遲退休的一個極佳的旁證。但兩年來,上海一直沒有公布過對延遲退休政策效果的評估。上海人社局也拒絕了《中國周刊》記者的采訪。
上海的延遲退休,是失敗還是成功?它對養老基金的補充起到了怎樣的作用?成了一個人為的謎團。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