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年,“國家環資委”的足跡遍及南北。 (姚小云整理 李伯根 制圖/圖)
一個屢屢成為地方政府座上賓,動輒開列數十億中央預算外資金采購計劃,并四處承諾國家示范工程的組織,卻在民政系統查無名稱,背后究竟隱藏著什么秘密?
環保部:“我們只聽說過人大環資委、政協環資委,國家環資委這樣的機構,還真的沒聽過。”
發改委:“是純粹市場運作的商業行為,跟我們沒有任何關系。”
財政部:“公共財政資金不具盈利性,更不可能收保證金。(像這樣的)節能改造項目,不可能由民間組織負責。”
“10個省會城市、50個地級市、100個縣的推廣應用,80億的財政預算外資金,納入中央政府指定采購產品目錄,國家級綠色能源示范項目試點地區,十二五綠色照明節改工程”,回憶起5個月前“國家環資委”的初次亮相,LED照明企業主們依然感慨“出手不凡”。
這項宣稱“報請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財政部同意”的龐大項目背后,是一家“國字號”打頭的機構——“中國環資與節能體制創新工作委員會”(下文簡稱為環資工委),機構負責人叫何學民,他同時亦擁有另一個公開身份——“國家環境保護和資源利用項目投資事業委員會主任”(下文簡稱為國家環資委主任)。
幾年來,這位多料身份的中年男子,頻頻以“國家環資委主任何學民”的名頭,成為許多地方黨政領導的座上賓。而諸如“國家環資委主任指導工作”的新聞亦總是顯眼地位于地方新聞版面的重要位置。
只消簡單網絡搜索,就會發現這個神秘的“國家環資委”考察的地方已經遍及大江南北。這些考察并非只是漫無目的的走馬觀花。借助“國字號”機構的權威,何學民和他背后的“國家環資委”,嘗試著從地方政府承接綠色項目。而對地方官員,他承諾回報的,則是各色“國家級”綠色榮譽和一系列補貼政策。
被他接見過的很多地方官以為,“何主任”就是中央部門的要員,是神通廣大的能人:他交友廣泛,飯桌上總不乏國家部委的朋友;每次來地方考察,總有幾位老領導陪同;更凸顯權威性的是,“國家環資委”竟能與國家發改委的部分司局在同一幢樓里辦公,甚至借用國家發改委的會議室。
不過現在,這位“國家環資委”主任主導的“綠色生意”遇到了麻煩。2012年7月以來,LED行業網站阿拉丁照明網,以連續報道的形式,集聚了疑點——其宣稱的上述80億元的財政采購計劃,只是一個臆造的商業項目,而無論是“國家環資委”還是“環資工委”——這些與地方政府互動頻繁的“國字號”機構,竟從未獲得過民政部批復。“我們懷疑這是個徹頭徹尾的騙局。”企業主們投訴說。
審視之下,漏洞正百出。企業主們發現——“環資工委”委托了一家神州中能科技發展(北京)有限公司負責采購,而代表企業簽署合同的卻都是主任何學民;“環資工委”說要嚴格審查采購合同,但卻對產品批次、價格不太關心,只念著讓企業趕緊繳納高比例的保證金。而即使繳納了數以百萬計的保證金,一些企業也遲遲無法收到合同約定的訂單和預付款。
現在看來,這更像是個常識問題,“公共財政資金不具盈利性,更不可能收保證金。”財政部新聞辦回復南方周末記者時說,“(像這樣的)節能改造項目,只會由發改委、財政部的相關司局負責實施,不可能由民間組織負責。”
“我們只聽說過人大環資委、政協環資委,國家環資委這樣的機構,還真的沒聽過。”環保部新聞辦的一位官員在接受南方周末記者咨詢時直言。
究竟這個“國家環資委”是個什么委?何以頭頂國字號光環,行走數年而聲名日隆?
相關新聞
更多>>